《詩性高原:青藏地區(qū)民俗文化審美》以獨特的視角,秉持“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學術指導思想,將民俗文化作為審美對象,從飲食、服飾、居住、婚戀、誕生、喪葬、節(jié)日、信仰、工藝和音樂十個方面探討了青藏高原豐富而厚重的民族民俗文化中所蘊含的大美詩性,涉及高原二十多個民族的社會生活,提出了認識區(qū)域文化的“文化適應”觀點,突出了該地區(qū)各民族文化多元并源、多元一體、熔融互動、美美與共的審美特質,將目光投射到高原相互聯結的民族走廊當中,既探求青藏民俗文化及其審美在中華文化中的共性特征,亦專注于區(qū)域文化及其審美的個性思考,努力反映該地區(qū)文化審美的原生性和生活性,積極挖掘該地區(qū)民俗作為“地方性知識”的價值和意義,即研究其審美客體——民俗事象、民俗活動及其“文化空間”的特殊質性,亦關注審判主體——高原民族及族群的思維方式、民族心態(tài)、感知活動和價值體系,更關注審美客體與主體之間的復雜關系,追尋民族審美的規(guī)律和特征等諸多方面的探索,為夯實青藏高原民族美學研究的基礎,構建青藏高原審美研究的體系作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