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文化中國文化辭賦文學與文化學探微

辭賦文學與文化學探微

辭賦文學與文化學探微

定 價:¥42.00

作 者: 于浴賢 著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中國文學研究 文學理論 文 學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00492054 出版時間: 2010-1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379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辭賦文學與文化學探微》較集中于漢魏六朝辭賦的多維研究,并由此追波溯流,拓展研究空間,延續(xù)探尋軌跡?!掇o賦文學與文化學探微》探討了六朝賦對漢賦的繼承與發(fā)展演變,對唐宋詩文的影響、對后代作家創(chuàng)作的影響,審視當代賦的創(chuàng)作成就。考察辭與賦二體之關系,追溯楚辭在秦漢以后的文體演變并探討辭賦合流的新體式;追蹤考量楚騷精神及其藝術光輝在后代的接受傳播情況。視域開闊,新見迭出。全書分題材內(nèi)容研究、作家作品研究、賦風賦論研究、繼承傳播研究、當代賦學研究等五編,從不同的角度追尋辭賦的發(fā)展足跡,探討不同時代的社會文化對辭賦發(fā)展的影響作用,以及不同時代的辭賦又折射出哪些社會文化現(xiàn)象,展示出辭賦文學的發(fā)展與特定時代社會文化的交互作用關系。

作者簡介

  于浴賢,女,1949年生,福建漳州市人,畢業(yè)于福建師范大學中文系,先后任教于漳州師范學院、泉州師范學院,現(xiàn)為泉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教授,辭賦研究所所長,福建師范大學、漳州師范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生導師。任中國賦學會副會長,中國屈原學會理事,福建省大學語文研究會副會長等。長期致力于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研究,發(fā)表學術論文八十多篇;在辭賦研究方面著力尤勤,曾應邀出席在濟南、香港、臺灣、南京、漳州、四川、蘭州、昆明召開的八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發(fā)表辭賦研究論文五十多篇,出版賦學研究專著《六朝賦述論》一部。

圖書目錄

總序
序一
序二
第一編 題材路徑,呈賦史足跡
論漢代戀情賦
論“洛陽賦”之興衰
六朝紀行賦繁榮之鳥瞰
論六朝詠物賦之繁榮
論六朝樂舞賦
輝煌逝后見平實——六朝京殿苑獵賦文化意蘊管窺
隱士群像的百態(tài)風情——論兩晉南朝隱逸賦
“敘梁亡述身世”賦作價值的再認識
第二編 吉光片羽,見賦家之心
論王粲賦
論陸機賦的東吳情結(jié)
論蕭統(tǒng)心目中的陶淵明
暮年辭賦動江關——庾信鄉(xiāng)關之賦評述
論歐陽詹賦
黃道周賦評述
論黃道周騷體賦
第三編 賦風賦論,顯世風人情
論劉勰的漢賦批評
西晉賦文化新風管窺
論六朝賦的“哀”、“怨”情
論六朝賦的思辨特征
論劉勰賦學觀的缺失——從魏晉賦首談起
和諧統(tǒng)一、自由通脫的初唐賦——初唐賦特征及成因述論
第四編 辭賦嬗變、承傳與影響
論六朝抒情賦對初唐詩歌的影響——以生命主題為例
論柳宗元寓言雜文對六朝詠物賦的借鑒
從騷體賦看漢人對屈騷的接受和傳播
“土不遇”的屈騷解讀及其在漢代的現(xiàn)實意義
論曹植對屈騷的接受傳播
第五編 當代賦文賦史的評論與思考
從《魏晉南北朝賦史》看賦史研究的新趨勢
古賦新聲,揚威奮進——評顏其麟《威海賦》
山高峽深,奇觀勝景無窮——評顏其麟《羊臺山賦》
都邑大賦之“火鳳涅槧”——論當代都邑賦的繁榮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