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以佛教南北兩傳的視野來研究敦煌石窟
第一章 敦煌石窟的研究須延伸至中亞石窟
一 西北印“彌勒菩薩”在中亞石窟的大小乘異化及其對莫高窟的影響
二 4世紀克孜爾175窟“慈悲觀”與5世紀河西“凈土觀”造像間的轉變
三 5世紀以來北傳地區(qū)“法界人中像”與《十住經》“法云地”
四 北朝中亞“盧舍那”造像的傳入中國
五 北涼吐峪溝石窟44窟已知北傳最早的密法壇場
第二章 北涼三窟承襲炳靈寺的造像思想
一 4世紀河西炳靈寺銜接西北印、阿富汗的大乘開展
二 莫高窟268窟已具早期彌勒凈土經典的內涵
三 莫高窟272窟采用炳靈寺的“千佛”及背光“凈土”造像
四 莫高窟275窟的彌勒菩薩“兜率凈土”造像
第三章 莫高窟在為“千佛”造像尋找主尊
一 莫高窟259窟以“并坐二佛”為主尊的“千佛”造像
二 莫高窟北朝中心柱窟西壁的“白衣佛”
三 北魏云岡“曇曜五窟”的“千佛衣”主尊
第四章 北朝合“凈土”與“千佛”造像形成中心柱窟
一 形成莫高窟“中心柱”的因素及其消失
二 莫高窟北魏中心柱窟中心柱造像的來源及其所帶動的改變
第五章 北周隋代對“十方三世”思想的檢討與“盧舍那佛”造像的引入
一 北周428窟對莫高窟“千佛”造像主尊的重新檢討及“佛衣畫”造像的引入
二 隋代莫高窟對“十方三世佛”造像的重新詮釋
三 隋代莫高窟以經變取代北朝的“千佛”“凈土”造像
第六章 初盛唐莫高窟主尊“盧舍那”性格的形成
一 唐代莫高窟的多重“盧舍那”結構與“中心壇場”的形成
二 唐代敦煌以“華嚴思想”為中心的北傳“類曼陀羅”造像
三 初唐法門寺八重舍利寶函華嚴“盧舍那佛”造像
第七章 盛唐“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的出現與中唐中印密法的進入
一 盛唐以后莫高窟的引入中印密教及唯識系經變
二 盛唐善無畏胎藏界“圓月觀”為中印“真常”一系禪法
三 盛唐莫高窟148窟對早期中印密法造像的組織
四 中唐莫高窟“天王堂”和“尊勝佛頂”曼陀羅
五 中唐榆林窟25窟密法“毗盧遮那”與佛頂尊勝系造像的形成
第八章 晚唐五代華嚴主尊對胎、金兩界密法的含攝
一 唐莫高窟14窟華嚴“盧舍那”對南北傳密法的含攝
二 代宋莫高窟塔堂造像華嚴思想對南傳密法的含攝
三 代榆林窟20窟為25窟“華嚴”造像的曼陀羅化
第九章 莫高窟戒壇的造像思想
一 高窟西魏285窟“比丘戒壇”的造像思想
二 高窟晚唐196窟的“比丘戒壇”造像
三 代榆林窟32窟的大乘菩薩戒壇與密法
英文目錄及提要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