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殤:煤礦安全的社會學研究》在學術上豐富和完善安全生產的社會學理論基礎,深化“安全社會學”、“災難社會學”的學科體系構建,進一步充實社會學、安全學、災難學的實證研究,尤其要真正體現中國社會學在“春天來臨”時期的大作為。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有:①從與社會結構三維性相鏈接的“政府一市場一社會”及其相關的“權力一資本一勞動”關系視角研究礦難,視角新穎,為分析工業(yè)化初中期類似于礦難的安全問題提供一種理論模型;在此基礎上指出中國礦難高發(fā)頻仍的根本原因在于“安全結構失衡”,尤其是階層結構和維權結構失衡或曰缺失。②提出中國礦難與發(fā)達國家工業(yè)化初中期情況有所差別,中國礦難所呈現的是“多重M形曲線”或“波浪形曲線”特征而不是“倒u形曲線”特征;同時指出中國市場化改革前和市場化改革以來礦難發(fā)生的情況有所不同,即礦難絕對量總體增升而相對量逐步下降。③在方法論上,將社會學的“結構一功能”論作為一種分析策略或日手段,創(chuàng)建了“安全結構分析法”,研究煤礦系統(tǒng)內外的安全結構轉型及其安全功能,提煉和闡釋了“安全結構”、“安全建設”、“安全民主”、“安全公正”、“安全現代化”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