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世界植物學界譽為巨著的《中國植物志》共80卷,計126分冊,編研和出版經歷了45年,于2004年10月全部出齊,實現了中國幾代植物分類學家的夙愿。全書記載中國產的維管束植物(蕨類和種子植物)300科3407屬31141種,圖版9000余幅,是世界各國已出版的植物志中種類數量最多的一部。該書內容包括科、屬、種的中外文獻,植物形態(tài)特征,國內外的分布及其生態(tài)環(huán)境,科學研究價值及經濟用途,系統(tǒng)分類的討論。中國疆土遼闊,自然條件復雜,是世界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為世界各國植物學家關注。早在18世紀,許多外國人不斷地來中國考察和采集植物標本,把所采集的標本全部保存在他們各自國家的標本館中,并根據對這些標本的研究,發(fā)表了大量的新科、新屬、新種。中國老一輩植物分類學家自20世紀初陸續(xù)開始采集植物標本,最早到野外采集植物標本的是北京大學 鐘觀光 教授,他在全國十幾個省區(qū),共采集植物標本10多萬號;隨后秦仁昌、陳煥鏞、錢崇澍、劉慎諤等在全國各地也采集了大量植物標本。隨著植物分類學研究取得進展和植物標本的大量采集,中國植物分類學家渴望編寫《中國植物志》,胡先骕的論文《中國種子植物科屬志》是當時研究中國植物的最基本的參考資料,他在1934年中國植物學會第二屆會議上最早提出編寫《中國植物志》。中國老一輩植物學家雖然辛勤努力,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取得了一些成果,為編寫《中國植物志》積累了極其珍貴的科學資料,但在落后的舊中國,他們編寫《中國植物志》的理想未能實現。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植物分類學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中國科學院先后在北京、東北、華東、華南、西南等地成立了數個以植物分類學為基礎的植物研究所,組織了大型的科學考察,采集了大量的植物標本。1950年8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了全國植物?類學工作會議,會上正式提出了編寫《中國植物志》的任務。1956年,中國科學院在科學技術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會議中,正式將《中國植物志》列入生物系統(tǒng)分類和資源開發(fā)利用規(guī)劃的項目中。1958年《中國植物志》的編研工作啟動,由錢崇澍、胡先骕等26位植物學家聯名在《科學報》上倡議編寫《中國植物志》,嗣后中國科學院批準成立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錢崇澍、陳煥鏞為第一任主編。1959年9月由秦仁昌等編寫的首卷《中國植物志》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國慶十周年大會上,《中國植物志》模型做成彩車,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1978年,《中國植物志》在國家科委制定的科技發(fā)展規(guī)劃中被作為重大項目列入規(guī)劃,成為國家的重大項目之一,人力、財力得到充分的保證,編研和出版工作進入了高速發(fā)展的時期,終于在2004年10月全部完成了《中國植物志》這一巨著的出版。從1959年首卷出版,到2004年全部完成,歷時45年。中國的植物種類眾多,僅維管束植物就有3萬多種,僅次于印度尼西亞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吨袊参镏尽返某霭鏋槿澜缢毮俊=涍^中國植物學家四代人的努力,終于初步摸清了中國高等植物的家底,為全世界植物區(qū)系和生物多樣性的研究,為合理開發(fā)利用植物資源提供了最基礎的信息和科學依據,為國家可持續(xù)地開發(fā)生物資源作出巨大的貢獻。《中國植物志》的編研是一個巨大的系統(tǒng)工程,參加編寫的植物分類學家312人,繪圖人員164人,整個工作是在國家科技部(原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支持和資助下,60多個研究部門和大專院校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的。在《中國植物志》編研和出版期間,各項相關研究成果就獲得多項國家級獎項。2007年, 《中國植物志》獲得第一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2009年,《中國植物志》的編撰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吨袊参镏尽肥侵袊茖W的豐碩成果,是中國出版事業(yè)的豐碑,是中國植物學界最重要的“工具書”,它將成為近半個世紀的中國出版史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