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之道》在古代稱為“教化”。《學記》“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中的“教”,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指“德育”,故歷來受到統治者及社會各界的重視。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的教育目標是按“智、德、體、美”這樣一種順序表述的。大約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的學校教育便開始將德育置于“首位”,復又受到空前的重視。正如許多人看到的那樣,雖然“德育”在認識上被提高到“首位”,但在教育實踐中這種認識往往不能到位,學校德育的實效一直是困擾教育工作者的一個難題,并屢屢受到責難。究其原因,當然有很多,譬如應試教育久盛不衰,譬如辦學思想不夠端正,譬如“書中自有黃金屋”傳統觀念的頑固作祟。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缺乏對德育自身的科學研究與系統探索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事實上,德育有“道”,德育有其獨特的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