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英語是從小學二年級開始的。因為讀的是實驗學校所以接觸英語的時間比同齡人早了幾年(上世紀80年代一般小學五年級才開設英語課程),算起來與這門西方語言也打了20年交道了。我清楚地記得,人生第一堂英語課上老師教我們的兩句“箴言”:第一,英語和漢語不同,是倒著說的;第二,要學好英語首先要學會“背”。當然,學了沒多久,第一條就被證明是不正確的,英漢語序雖然不一樣,但也絕非截然相反。然而,第二條似乎更經得起考試的檢驗,每次考試的結果多少與完成背誦作業(yè)的程度相關。于是,在以卷面成績論成敗的環(huán)境下,學英語變成了背英語,幾乎所有的短語詞組都被解釋為“固定搭配”。所謂固定搭配,也就是說沒有必要理解該詞組形成的原因,平時用功背,到考試時能混個眼熟,選對了拿分,萬事大吉。這樣,我們不斷地以“固定”的方式學習著英語。從80年代直到新世紀,在當今世界外語教學“任務基礎法”(Task-based Approach)研究開展得如火如荼之際,我們的學生仍將“背誦”視為語言學習的“魔法石”(Philosopher’s stone)?!埃璱ng修飾物,-ed修飾人”,“否定倒裝”,“三單一”,“就近原則”甚至“就遠原則”等“固定”的語法現(xiàn)象一代又一代地傳了下來。我們張口就能說出“give sth.”后接“t0 sb.”,而“make sth.”后接“for sb?!保劣谠?,我們不知道,只知道這是“固定搭配”。我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