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日本長期折服于中國的文治武功,然而到江戶時代(1603-1867年),隨著內外形勢的諸多變化,日本對中國的認識開始發(fā)生轉變。知識界的中國認識基本反映了江戶時代日本人中國觀的方向,這集中反映在儒學、國學、蘭學三大學問體系中。由于“三學”的性質、研究對象以及所倡精神各異,因而對中國的認識也表現為三種互相聯(lián)系又相互齟齬的話語。源于三大知識體系的中國認識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不斷發(fā)生變化,但概而觀之,作為與中國儒家同根的日本儒者反映出實現日中兩國文化平等的訴求;國學家們則基于民族主義對中國采取全盤否定的態(tài)度;蘭學家則在與西洋的對照中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進行了重新定位。要而言之,近代日本人對中國的各種認識,都可以從“江戶三學”中找到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