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辭典與同類辭書相比較,有如下一些特點:(1)所選名句具有權威性,歷來引用頻率較高。(2)標明出處清晰可靠。(3)注釋詳盡準確。句中涉及的難解字詞不僅有詳盡的語義解釋,還有語法說明。難字、僻字或有特殊讀音的字,都用漢語拼音進行了標注。(4)難句的串講力求“信”、“達”、“雅”。既忠于原文,字詞落實,又力求富于文采。(5)點評精練得當,鑒賞與引用功能兼?zhèn)洹?一、本辭典共收中國歷代經典名句8000余條。入選的名句,一般都是編者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與互聯網技術,在認真調查其引用頻率的基礎上而精選出來的。二、本辭典所收名句依據特定的標準,共分為四大類。每一大類又細分為若干小類。每一小類所收條目,根據實際情況和“寧缺毋濫”的原則而多少不等。三、條目的編排,每一小類內的條目編排順序依據每一個條目(即每一個名句)的開頭一個字的漢語拼音順序依次編排。相同字頭的條目都集中于一起,排于其特定的音序位置上。第一個字與第二個字都相同的條目,也依上述原則集中在一起,排于其特定的音序位置上。四、每個條目的編寫體例是:首先列條目(即名句),其次是注釋,最后是譯文和點評。句義沒有難解之處,則沒有譯文。即“條目一注釋一譯文/點評”。五、條目的長度,一般是一句或兩句。少數條目考慮其意義的整體性,可能是三句、四句或更多。六、注釋的文字,包括名句的出處、偏僻字詞注音、難解字詞的詞義解釋、古代漢語特殊句法結構的語法說明等四個部分。名句出處的標注,包括時代、作者、書名或篇名。成書時代難以確定的,則付之闕如。秦代以前的作品,統一以“先秦”概括,不細分為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等。這是考慮到有些作品的成書只能確定其大致時間,而難以具體指明何代何年。如《詩經》、《周易》、《尚書》等。作者不能確定的,也付之闕如。如《論語》、《孟子》等,并非孔子、孟子自己所編定,而是由他們的弟子或后人編定的,就不便注明作者。有些書名本身就表明了作者,則也不注明作者,如《老子》、《莊子》等。如果所引名句是著作中的,則注明書名和篇名或章節(jié)名。偏僻字的注音,以漢語拼音方案的拼寫規(guī)則標注聲、韻、調。七、譯文和點評的文字,根據不同情況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主要有:(1)句義難于理解的,先列出白話譯文,或是進行句義串講,然后再對其內容進行闡發(fā)。(2)句義易于理解的,則略去譯文或句義串講,直接進行內容的闡發(fā)、點評。(3)有些名句運用到特定修辭方式的,則明確予以指出,并說明其表達效果。(4)有些寫景的名句,不便以編者觀點框定讀者,就以概括句義的形式簡潔點撥,讀者可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解讀。(5)有些名句的語義后世在使用中發(fā)生轉移變化的,則予以說明。(6)有些名句可以引申運用的,則予以說明。八、本辭典除了目錄上有大類與小類的分別可供查閱之外,全書最后還附有一個全部條目的總索引,按照漢語拼音的音序排列,以方便讀者迅速地查閱到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