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世界衛(wèi)生組織總干事的馬勒博士說過:“有了健康并不等于有了一切,但沒有健康就等于沒有了一切?!钡拇_,健康是人生快樂、幸福、成功的基礎和前提,而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對于現代社會的人來說,心理健康的意義遠遠超過身體健康。這不僅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經濟水平、醫(yī)療條件的發(fā)展和改善,身體疾病在逐漸減少,而且還因為現代社會對人的心理素質要求更高,每一個想獲得成功的人,都必須關心和維持自身的心理健康。 人類進入21世紀后,時代變化的節(jié)奏加快,變化的幅度與強度增強,社會結構性變化周期也在縮短。這種急劇的社會變化、文化變遷,要求人們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今天。人類在時間維度取向上的重要變化,正在挑戰(zhàn)自身的潛能。成長中的人,面臨著比過去更多的學習與適應問題。學會學習,學會助人、求助和自助,自信、理性地解決好發(fā)展中面臨的問題,是當代大學生身心健康、成人成才的生存智慧之所在。 和諧社會關系的一個基本社會心理特征,在于每個人都能意識到自己是他人環(huán)境的組成部分,是他人愉快的一部分,而他人也正是自己愉快、幸福的基本組成部分。因為,人歸根結底是一種社會存在。正如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據說:“人不過是一種社會動物?!?從而,每個人都需要自覺地調節(jié)自己,使自己健康,同時也要主動成為他人健康環(huán)境的組成部分。在和諧社會中,每個人都需要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識,理解自己所生存的世界,理解他人的需要,理性地選擇自己的生存、奮斗目標,充分利用自己寶貴的時間、生命資源,懂得調整自己保持健康的方法,學會一些科學、有效的自我調節(jié)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