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滌生,號伯涵,湖南湘鄉(xiāng)人。道光進士。為抗拒太平天國革命,練湘軍。任兩任總督、欽差大臣。贈太傅,謚文正。晚清政治家、文學家。能詩文,其古文繼桐城之后,加以擴展,溯源經史,奇偶互用,別衍為湘鄉(xiāng)派。學主張義理、考據(jù)、詞章并重,并以“經濟”來充實,講求經世濟時之道。“平生好雄奇瑰瑋之文”;重視字句聲色的修辭技巧,主張以一定駢體的“華麗文采”來矯正桐城派古文語弱的弊病,文學史上有稱他為桐城派“中興明主”的說法。論詩受宋詩派影響,推崇杜甫,標榜黃庭堅,又不拘囿于宋詩派,對后來“同光體”詩派的產生影響較大。編選有《十八家詩鈔》28卷,《經史百家雜鈔》26卷,《曾文正公文集》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