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中外關系史叢書:粟特商人史》通過研究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10世紀散落在印度、伊朗、中國、拜占庭和北亞草原的粟特人遺物,從社會學角度出發(fā),詳細論述了中古粟特商業(yè)生長盛衰的歷史演變過程。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10世紀,粟特商人從只具局部意義的小規(guī)模商業(yè)開始經營,在與巴克特里亞、印度商人的競爭中后來居上,脫穎而出。并在突厥人、卡扎爾人的政治護翼下,西通拜占庭、東人中國,在克里米亞到朝鮮的歐亞草原建立起廣泛的商業(yè)網絡。粟特人既是東西商貿的擔當者,也是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的貿易中介。但薩珊波斯的衰亡、索格底亞那被阿拉伯征服以及唐朝爆發(fā)的安史之亂,給建立在政治基礎上的粟特商業(yè)帶來致命打擊,隨著絲綢之路的陸海轉換,波斯商人控制了海上貿易主導權,粟特商業(yè)最終走向衰亡。有鑒于中國在粟特商業(yè)網的拓展中所起到的“催化”作用,故本書第五章專門論及中國粟特商人的情況,對塔里木甘肅地區(qū)、京師諸州,甚至四川、吐蕃的粟特人聚落、貿易網發(fā)展、薩寶功能和演變,以及姓氏、婚姻的華化問題均有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