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導論
1.1研究背景
1.1.1國際遺產保護運動的發(fā)展趨勢
1.1.2國內遺產保護行動的不斷推進
1.1.3國內跨區(qū)域型遺產保護的理論與方法亟待深入
1.2研究目的與意義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義
1.3研究解決的關鍵問題和技術路線 第二章遺產廊道概念及保護與可持續(xù)利用途徑
2.1 遺產廊道概念
2.1.1 遺產廊道的判別與評價
2.1.2 遺產廊道的保護與管理
2.2 遺產廊道的保護與可持續(xù)利用途徑——以美國伊利運河為例
2.2.1 美國伊利運河國家遺產廊道概況
2.2.2 伊利運河遺產廊道的保護與可持續(xù)利用途徑
2.3 其他相關概念
2.3.1 遺產運河
2.3.2 遺產線路文化線路
2.3.3 綠道
2.4 小結 第三章大運河遺產廊道構建的理論與方法
3.1 大運河概況
3.2 大運河歷史演變
3.2.1 元代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以前(13世紀中葉以前)
3.2.2 元代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至清咸豐五年漕運廢止
3.2.3 清咸豐五年漕運廢止至新中國成立以前(1855—1949年)
3.2.4 新中國成立后至今(1949年至今)
3.3 大運河遺產廊道構建的理論基礎
3.3.1 當代背景
3.3.2 價值認知
3.3.3 構成要素
3.4 大運河遺產廊道構建的理論框架
3.4.1 概念內涵
3.4.2 理論框架
3.4.3 構成判別
3.4.4 構成評估
3.4.5 保護與管理
3.5 小結 第四章大運河遺產廊道構建設想——以山東省濟寧段為例
4.1 大運河山東省濟寧段概況
4.1.1 地理位置
4.1.2 行政區(qū)劃
4.1.3 地形
4.1.4 氣候
4.1.5 河流湖泊
4.1.6 研究范圍界定
4.2 大運河山東省濟寧段的歷史演變過程
4.2.1 元代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以前(13世紀中葉以前)
4.2.2 元代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至清咸豐五年漕運廢止
4.2.3 清咸豐五年漕運廢止至新中國成立以前(1855—1949年)
4.2.4 新中國成立后至今(1949年至今)
4.3 大運河山東省濟寧段遺產廊道的構成判別
4.3.1 平臺建立
4.3.2 田野調查
4.3.3 信息檢驗
4.3.4 資源登錄
4.3.5 類型劃分
4.4 大運河山東省濟寧段遺產廊道的構成評估
4.4.1 文化遺產評估
4.4.2 生態(tài)環(huán)境評估
4.5 大運河山東省濟寧段遺產廊道的保護與管理
4.5.1 大運河山東省濟寧段遺產廊道遺產保護區(qū)的劃定
4.5.2 大運河山東省濟寧段遺產廊道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區(qū)的劃定
4.5.3 大運河山東省濟寧段遺產廊道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區(qū)總圖
4.5.4 大運河山東省濟寧段遺產廊道保護與管理策略
4.5.5 大運河山東省濟寧段遺產廊道解說與展示
4.6 大運河山東省濟寧段遺產廊道的影響評估與決策
4.6.1 濟寧地區(qū)發(fā)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4.6.2 大運河濟寧段遺產區(qū)域整體化保護效果影響評估
4.7 小結 第五章結語
5.1 結論
5.2 討論 附錄A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