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正值多事之秋,中國向何處去,成了擺在知識份子面前的一大難題。年輕的梁啟超開始追隨康有為,力主變法維新,因歷史的原因,轟轟烈烈的變法失敗了,康、梁逃到日本,主張溫和改革,反對流血和暴力,隨著形勢的發(fā)展,他又更新立場,撰寫“新民說”。辛亥革命成功后,梁啟超為民主立憲奔走,不遺余力,當察覺到袁世凱稱帝野心后,立刻和學生蔡鍔密謀反袁,終于取得了護國運動的勝利。但袁世凱雖死,軍閥之間,仍紛爭不息,他雖一度追隨段琪瑞,不惜與老師康有為翻臉,終于打垮了張勛的復辟,但自覺書生力弱,無力改變這混亂的局面,深感國事不可為,于是,毅然退出政壇,將自己的后半生交與文化教育事業(yè),終于成為有大成就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