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是一種相對通俗樸素、曉暢易懂、接近群眾、老少咸宜的藝術品類。欣賞曲藝,沒有太高的文化門檻。但是出版社的曲藝編輯工作和百姓欣賞曲藝完全是兩碼事。曲藝作品多為口傳心授口頭流傳,一般不講究規(guī)范的腳本和書面文字的正規(guī)化。在流傳過程中歧義、增刪和變異甚多,而出版工作是文字披露的正規(guī)渠道,是文化傳承的正規(guī)軍主力軍。曲藝作品,不管有沒有規(guī)范的腳本、經過整理的完善資料,印出書來都要求質量上乘、政治可靠、文字規(guī)范、脈絡清晰、規(guī)格統一、格調高雅,杜絕對讀者的不良影響。要從這些良莠不齊、精華糟粕雜陳的大量資料中遴選、整理出優(yōu)秀出版物,就絕不是一件聽相聲看小品那樣輕松快樂的事情了。這需要極其艱苦復雜的去偽存真、沙里淘金、拾遺補缺、穿靴戴帽、移花接木、喬裝打扮、張冠李戴的過硬功夫,更需要過硬的文字功夫和堅定崇高的價值觀念支撐。靠不斷努力積累了豐厚的文化底蘊的耿瑛,就是這樣以披荊斬棘的開拓者姿態(tài)從事曲藝編輯工作的。幾十年來,經他之手編輯的曲藝、民間文學作品共五百多部。他和一些著名曲藝大師侯寶林、劉寶瑞等都有過直接接觸,有的還成為朋友,這也是讓人艷羨的經歷。遼寧出版的鼓詞、評書、二人轉等在全國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被新華社記者譽為曲藝出版大省,其中有耿瑛花費的大量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