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書院典藏:長短經》的整體框架以謀略為經,歷史為緯,并打破時空界限,從宏觀上鳥瞰了上至堯舜、下至隋唐的歷史全貌,圍繞權謀政變和知人善任這兩個重心,時而引經據(jù)典,雄辯滔滔;時而運籌帷幄,馳騁沙場;時而審時度勢,策劃于密室;時而縱橫捭闔,游說于諸侯。既有五侯爭霸的刀光劍影、百子爭鋒,又有三國割據(jù)的金戈鐵馬、斗智斗勇。奇謀迭出,電擊雷鳴。鋪敘歷史,或則白描淡寫,或則濃墨重彩。有理論上的探討,有策略上的權作者在通過君德、臣行、人才、理亂、適變、機遇這一系列重大歷史課題闡述謀略的作用時,使用了一種十分睿智的思維方法:逆向思維。它“不以成敗論英雄”,擺脫了以忠奸評價歷史人物的傳統(tǒng)定式,以發(fā)展的辯證唯物的觀點對唐之前歷代智謀權術做了一次全面的闡述和總結,真實生動地再現(xiàn)歷史事件,提醒人們對任何人和事物,要“既知其一,又知其二”,不能“只知其正,不知其反”,真正做到識人量才、知人善任。正是在這種思維方法的統(tǒng)攝下,使《長短經》一書妙論紛呈,精辟絕倫,讀之讓人不自禁頻頻掩卷沉思。仁義禮樂、名法刑賞,被推崇為不容懷疑的五帝三王的治世之要,然而趙蕤縱觀歷史,發(fā)現(xiàn)這八大治國之術無不存在著流弊。他指出,仁愛講過了頭,很容易導致偽善;禮儀太繁瑣了,會讓人喪失本色;社會太重視名聲,就會產生劫奪的野心;過于注重刑罰,執(zhí)法人員就要以強凌弱……這些獨到的思維提醒各行各業(yè)的決策者在擬定制度、法規(guī)時,不要走入這樣一個誤區(qū):那就是只想到一項決策積極的、理想的一面,而忽視了這一決策在運行時必然會產生的反彈以及始料不及的變數(shù)。決策者應當知道,任何一種制度,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都會逐漸暴露其弊端,直到最后走向反面?!秶鴮W書院典藏:長短經》一書中心思想的基本出發(f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