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很容易給顏色加上心理色彩,如桃紅、金黃、翠綠、天藍,我們在描繪這些顏色時就把我們對這種顏色的心情給透露出來了。很多時候,我們會用亮不亮、鮮不鮮、重不重來表示顏色的色度,這些通俗的方法雖然不像色度學那樣精確,但卻是最典型的色彩心理的暗示。
在色彩色度學中,顏色的命名有很多標準限值,如色相、明度、純度、主波長等。這些標準大致可分為三組,將色相、色光、色彩表示的歸納為一組;明度、亮度、深淺度、明暗度、層次表示的歸納為一組;飽和度、鮮度、純度、彩度、色正不正等表示的歸納為一組。
但是,就是這樣的分組也只是一種感覺。沒有嚴格的定義,彼此的含義不完全相同。例如,明度也不等于亮度,色相不等于色光,飽和度也不等到于純度、鮮度、深淺度。但是在判斷顏色時,這些標準也是變數(shù),有各自的相對應性。
心理顏色視覺的名稱,雖然和色度學中的幾個物理量相對應,但這種對應關系,不是簡單的正比關系,也不是一對一的關系,它們之間有許多不同的特征,例如,色度學中自光的純度為零,一切單色光的純度均為l;但是心理顏色視覺在分辨色光的區(qū)別時,卻認為各個單色光的純度并不是一樣的。同樣的單色光,黃、綠和白光的差別不大,紅、藍和白光的差別顯著。所以,我們往往會覺得,黃色光盡管也是單色光,但純度卻比藍色光低些,就好像刮沙塵暴時的天空顏色總不如晴朗無云時那樣讓人感到心里透亮明凈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