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項研究一開始就是以晚清史為研究對象,區(qū)別于中國近代史。因而與中國近代史關注的問題和表述的史實有比較大的差異。本項研究更注重于基本史實的重建,在史料和方法上有幾點需要作一說明:一是本書采用的基本史料是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七冊《鴉片戰(zhàn)爭檔案史料》,這是有關鴉片戰(zhàn)爭時期最全面的官方檔案資料匯編,基本上涵蓋了道光朝《籌辦夷務始末》收集的史料,并有相當規(guī)模的擴展,也基本具備了本項研究實證所需資料。而中國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zhàn)爭》,因為是按照中國近代史編排資料,且資料大多為節(jié)錄史料,與本項研究大多無關,少數(shù)相關部分,大多在《鴉片戰(zhàn)爭檔案史料》中已經概括。這一時期其他史料大多與本項研究缺少關聯(lián),筆者查閱過程中將相關部分采用。因而,在史料使用上顯得集中或單一。近年來隨著社會史和區(qū)域史研究展開,史料范圍大大擴展,研究者也注意史料多樣性和豐富,這自有道理。但史料選取依據(jù)研究對象而定,當以能夠支撐起相關研究為根本原則。本項研究為基礎性研究,能夠反映鴉片戰(zhàn)爭時期王朝統(tǒng)治階層中漢奸恐慌的史料自然以官方檔案為主。二是史料運用問題。由于本項研究主要是建構新的史實,因而盡量采用原文,一方面讓史料說話,讀者可以依據(jù)史料作判斷,避免史料轉述帶來的偏差。當然,這樣一來,可讀性必然受到影響。如何在史學研究中既忠于史料,又兼顧可讀性,或許有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