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對歷史“理解之同情”
第一章 “世界第三偉人”
李鴻章與其他官員畢竟不同,他是一個想辦事的官。李鴻章深信:“人生如朝露,倘及時得手,做成一兩件濟世安民頂天立地事業(yè),不更愈于空言耶?”他清醒地覺察到此際的大清正處于“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第二章 日本也有“李鴻章”
如果說毛利敬親是抵抗英軍的“林則徐”,那么伊藤博文就是力促日本“師夷長技”的“李鴻章”。只不過伊藤博文對日本的改革更加徹底,不是“日學為體”、“西學為用”,而是“體”“用”全部西化。
第三章 “清國水兵事件”
幾十年后,當伊藤博文的遺著《機密日清戰(zhàn)爭》出版時,人們才知道,這一事件對歷史的深刻影響,不僅在于它丟了人,培養(yǎng)了日本人的自信心,而且丟了一樣非常重要的東西——大清帝國用漢字譯電的密碼本。
第四章 ??!海軍
李鴻章就在這時獲得了關于海戰(zhàn)的電文,但關于戰(zhàn)果,他一無所知。沒有人比他更加焦急,他像熱鍋上的螞蟻等待著最后的結局。他知道,自己的身家性命都維系在這場戰(zhàn)斗中。
第五章 鬼子來了
日本與大清爭奪海洋,目的還是爭奪陸地,如果大清能夠阻止日軍登陸,也算亡羊補牢,然而,所有這些計劃都是紙上談兵。此時的大清帝國,仿佛渾身的關節(jié)都已經脫節(jié),縱然頭腦清醒,也無法做出有效的動作。
第六章 海宇升平日
金州形勢危急的時候,慈禧太后的萬壽慶典仍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當中。排除一切干擾,將慶典進行到底,已經成為慈禧心中不可動搖的信念。不知這是出于對日本軍隊的藐視,還是出于對戰(zhàn)爭的無知。
第七章 “此血可以報國也”
形勢迫使李鴻章必須帶傷堅持工作。4 月10 日,李鴻章面纏繃帶,又回到談判桌前。雙方唇槍舌劍,有攻有守,伊藤博文看到李鴻章受了槍傷,做了一億兩白銀的讓步——李鴻章苦笑,這一槍挨得值。但李鴻章仍不甘心于此。
附錄一 海軍大事記(節(jié)選)
附錄二 李鴻章函稿選
附錄三 李鴻章奏折選
主要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