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文化在19世紀下半葉受到西方的沖 擊開始重建。為了翻譯西方著作,為了表達新 事物、新思想和新觀念,大量新的漢字詞匯被創(chuàng) 造出來。這類詞匯流行于明治時代的日本,形 成了“新詞洪水”。“新同洪水”從日本涌人清 末民初的中國,因此漢語中出現(xiàn)了大量日語漢 字詞匯,即日語借詞。中國現(xiàn)代話語活動在很 大程度上是借助日語借詞進行的?!稏|方文化集成系列·“同文”的現(xiàn)代轉換:日語借詞中的思想與文學》主要以 “國語”、“國民”、“個人”、“革命”這四個詞匯 以及關聯(lián)詞匯為—對象,探討與日語借詞進入漢 語的過程相關聯(lián)的思想與文學問題。這四個詞 匯均具有主體性、功能性和生產性,構成了中國 現(xiàn)代歷史、思想、文化的基本內容,統(tǒng)括了近現(xiàn) 代語言、文學方面的基本問題,多見于黃遵憲、 梁啟超、胡適、魯迅、周作人等人以及20世紀20 年代革命文學倡導者們的著述,更多涉及旅日、 留日中國人的話語行為及其語言文本。日語漢 字詞匯向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轉換,是發(fā)生在漢字 文化圈內部的“‘同文’的現(xiàn)代轉換”。通過這 種轉換,中日兩國在重建同文關系的基礎上,共 建并且共有了以漢字詞匯為媒介的知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