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講 全民信仰宗教 1
一、 藏傳佛教與漢藏關系 1
中國人的佛緣:佛教的三大分支 2
藏傳佛教不能稱為“喇嘛教”,漢傳佛教不叫“和尚教” 3
“佛教占領舞臺,上演苯教節(jié)目” 4
漢人的功利主義信仰 5
藏胞的虔誠:用額頭磨亮一圈墻 5
天下沒有純粹的漢族 7
俄語中為何稱中國為“契丹”(kidai) 9
滿蒙藏聯(lián)盟:“滿洲”與“文殊菩薩”是同一個詞 9
五世達賴進京 10
二、 佛教在西藏的傳播(前弘期佛教) 12
七十三歲松贊干布迎娶十八歲文成公主 16
觀音菩薩本是男的 18
《吐蕃僧諍記》:兩個流派的大辯論 20
佛教得到吐蕃王室的支持 20
建立了第一座寺廟桑耶寺 21
“七覺士”出家 23
三大譯場和三大譯師 24
世界上第一部梵藏雙語詞典 24
馬球的發(fā)明者是藏民 25
藏傳佛教三杰:“堪洛曲松” 29
三、 佛教與苯教的沖突及滅佛運動 31
佛教和苯教的沖突 31
藏王世系 32
藏王名字的含義 33
松贊干布的“贊”原來是一種惹不起的精靈 34
心愛的姑娘為何被比喻成“木頭碗” 36
藏民絕不隨地吐痰,怕招惹小精靈“帖布讓” 37
“亞洲最重要的一塊碑” 38
佛教和苯教的挫折 41
四、佛教的再復興(后弘期佛教) 42
藏區(qū)分裂成兩大派 42
思想界漠然無主 44
智光:為了尋求佛法,連王都不做了 45
象雄在哪里 46
阿底峽入藏 47
大譯師仁欽桑波 49
菩提就是一盞燈:講戒律的《菩提道燈論》 51
阿底峽的塑像:名字叫“像我” 52
西藏有很多梵文寫本 52
第二講 藏傳佛教各教派 55
一、 噶當派:強調戒律 55
“第二佛陀” 55
“用鼻血畫的佛像” 58
二、 薩迦派:帶來重大轉折,建立了和朝廷的新關系 58
薩迦人的佛教因緣 59
薩迦派“寶王” 59
卓彌大譯師和“道果教授” 60
“父親是大師,兒子也是大師” 60
薩迦五祖 62
蒙藏合作 65
薩迦人干的三件大事 69
大靈巖寺的漢藏文碑 70
元朝薩迦人在北京的居住地 70
藏區(qū)無密宗,所有宗派都修密 71
為什么先要介紹薩迦派 72
三、 寧瑪派:家庭傳教/指導一個人的死亡 73
蓮花生大師的貢獻:增加了護法神系列 73
早期的苯教 74
《西藏的神靈與鬼怪》 76
寧瑪派獨傳:指導一個人的死亡 77
寧瑪派的寺廟和“大圓滿教法” 78
寧瑪派的幾位活佛 80
四、 噶舉派:重視口頭傳承,修煉“大手印” 81
第一代祖師瑪爾巴 82
第二代祖師米拉日巴 82
藏族的骰子——“梟” 84
“聽見就高興” 86
米拉家的重大變故 86
為何米拉日巴的母親喪失了繼承權 88
母親讓米拉日巴學密咒 89
米拉日巴復仇 90
米拉日巴學習佛法 91
塔波拉杰建立噶舉派 92
“大寶法王”得銀協(xié)巴 93
第十七輩噶瑪巴 94
乾隆帝為何停止夏馬爾巴的轉世 95
修煉“大手印” 97
“四大八小”支派 97
五、 格魯派:戒律嚴格,人數(shù)最多,影響最深,規(guī)模最大 98
宗喀巴大師 98
“不學成,一步也不往東走” 100
宗喀巴的團隊 101
學習藏文能更好地理解佛經 102
宗喀巴認為要顯密兼修 103
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吽 105
趙樸初和《佛學常識問答》 106
1409年第一次傳召大法會 106
“大慈法王”釋迦也失 107
宗喀巴著作的漢文譯本 109
關于宗喀巴的重要文字 110
達賴喇嘛的稱號是如何來的 111
班禪額爾德尼的稱號是如何來的 112
六世班禪圓寂 113
格魯派六大寺 114
第三講 活佛轉世制度 115
一、 活佛轉世 115
活佛的意思是“大寶貝” 115
漢族有活佛嗎 116
民族的和宗教的傳統(tǒng) 117
二、“再回來”——活佛轉世制度的興起與盛行 118
噶舉派確立了活佛轉世制度 119
不是死亡,而是假期滿了 121
噶舉派的帽子:黑帽和紅帽 122
兩位噶瑪巴 123
三、名人效應——活佛轉世的制度化 124
為什么是格魯派加以制度化 125
如何指認轉世活佛 125
四、 互為師徒——達賴、班禪兩大活佛轉世系統(tǒng)的形成 126
達賴、班禪互為師徒 127
活佛轉世制度的功用 128
五、 王權高于教權——歷代中央政府對活佛轉世的支持 129
乾隆帝學習藏文 129
乾隆帝對藏傳佛教的兩種態(tài)度 131
金瓶掣簽制度 134
尋訪十世班禪的轉世靈童 135
七歲和七十歲的對話 136
附表:達賴喇嘛世系表 139
班禪額爾德尼世系表 140
第四講 經院教育與嚴格的學階制度 141
一、 寺廟即學校:經院教育 141
內地的文官選拔制度 141
藏區(qū)獨特的教學制度——佛教經院教育 143
經院教育的教學體系:扎倉-康村-米村 144
二、政教合一:經院教育建立的基礎 1145
地方官僧俗并用 146
封建農奴制 147
兄弟共妻制 148
擺脫貧困的唯一機會——進廟 149
寺院里也有離經叛道的人 150
三、進廟學習:經院教育的教學方式 151
藏傳佛教的最高學位:格西 151
培訓年輕活佛和高級僧侶的學校 152
各地都有佛學院 152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堪布 154
立宗辯論 154
四、共同的教材:經院教育的教學內容 155
第一部教材講唯識 155
第二部教材講因明 156
第三部教材講“中庸之道” 157
第四部教材講戒律 158
第五部教材講宇宙觀 160
五、四級考試:經院教育的學位設置 160
四級學位 160
僧人的最高愿望 162
第五講 藏文《大藏經》 164
一、 多語種、多譯本:佛經的翻譯 164
“你們用自己的語言來宣傳佛教” 164
多語種佛經 165
二、二分法:藏文《大藏經》 167
漢文《大藏經》和藏文《大藏經》的區(qū)別 167
經、律、論皆通的就是三藏法師 168
三、偉大的創(chuàng)舉:藏文的創(chuàng)造與佛經的藏譯 170
吞彌桑布扎創(chuàng)造了藏文 170
佛教的辯論 172
譯經目錄 173
四、和玄奘一樣了不起:大翻譯家管法成 173
《解深密經疏》的殊勝因緣 174
六、 藏文《大藏經》的版本 175
藏文《大藏經》的第一個刻本 176
現(xiàn)在用的比較多的“方冊本” 177
第六講 藏傳佛教的名寺、佛教大師及其名作介紹 179
一、 藏傳佛教寺院里的宗教人員 179
藏區(qū)的早期寺廟沒有出家人 181
誦經的領誦者:翁則 181
藏傳佛教里男女不平等 183
二、藏傳佛教寺院的發(fā)展經過及著名寺院 184
前弘期的寺廟:桑耶寺、昌珠寺、扎塘寺、大昭寺、小昭寺 184
拉薩之名與山羊有關 188
后弘期前期的寺廟:托林寺、杰拉康 189
后弘期中期的寺廟:薩迦寺、楚布寺、八蚌寺、止貢寺、彭措林寺、更慶寺、
白居寺 190
三、藏傳佛教寺院的功能 196
宣傳佛教教義 196
傳授佛教知識:大五明和小五明 196
解決地方性事務 202
本地的醫(yī)療中心 205
地方性的物資交流和經濟貿易中心 205
雪頓節(jié):酸奶節(jié) 207
四、佛學大師及其名作介紹 207
敦煌文獻中的吐蕃歷史文書 208
伯希和帶往巴黎的藏文寫卷 210
米拉日巴與《道歌集》:以自然入詩 212
歌頌瑜伽的詩歌 214
薩迦班智達與《薩迦格言》:以道德入詩 216
宗喀巴:以宗教的境界入詩 219
宗喀巴歌頌空行母 222
倉央嘉措:多產的詩人 224
第七講 藏傳佛教的東傳運動 228
一、 藏傳佛教向東傳播 228
蒙古人也宣傳藏傳佛教 230
一路向東,與中華主流文化融合 231
二、九宮八卦護身符與馬球:漢藏文化的雙向交流 234
三、宋以后藏傳佛教東傳的加速發(fā)展 235
西夏人成為藏傳佛教東傳的中介 235
元朝的宣政院在哪兒 236
大黑天神 237
南宋的末代皇帝向忽必烈投降,最終出家 239
明朝對西藏從未用兵:藏傳佛教更為活躍 241
清代修建的藏傳佛教寺廟 241
第八講 藏傳佛教的社會化 247
一、 爭取王室和貴族的支持:吐蕃時期佛教的本土化 247
桑耶寺最著名的一塊碑 248
通過各種渠道傳播佛教 249
出家人擔任宰相 249
二、譯經和佛教的社會化 252
翻譯的程序和經驗 253
工具書中的贊普詔書 254
三、佛苯之爭與頓漸之爭 255
佛苯之爭 255
頓漸之爭 255
藏醫(yī)藏藥取得很大進展 256
上路弘法與下路弘法會合 257
四、藏傳佛教藝術的社會化 258
喇嘛嘛呢 258
唐卡 258
擦擦 259
藏戲 260
五、莊園制的產生與選官制度 260
敦煌文獻中常見的“突”是什么 262
寺院教育的缺點在哪里 264
憤世嫉俗的更敦群培 266
第九講 封建農奴制下政教合一與藏傳佛教 269
一、“政教合一”制度的源起 255
藏傳佛教中的關公 271
“反上之變” 273
二、莊園制度下的生產關系 260
農奴主和農奴 275
“家生子兒” 275
三、元以后政教合一制度的發(fā)展 263
僧俗合作 281
封建農奴制最風光的時代 281
后記 284
附錄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