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馬/列/毛/鄧經典理論通向《資本論》之路

通向《資本論》之路

通向《資本論》之路

定 價:¥56.00

作 者: 魏小萍 著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哲學/宗教 哲學理論與流派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16119761 出版時間: 2013-02-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73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通向資本論之路:前資本論時期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探索軌跡及分析(以MEGA2為基礎的解讀)》由魏小萍所著,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A類項目“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思想源頭——《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研究”的最終成果之一。本課題研究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MEGAI、MEGA2)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新版為基本研究對象,對《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版)的形成歷史、對馬恩文本在中國的傳播(翻譯、出版)歷史進行了梳理。并且以馬恩文本(原文版、中文版:為基礎,對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發(fā)展歷程、核心內容、基本精神進行了深人、具體的分析和研究。本書借助于《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MEGA2)第二部分馬克思的《資本論》及其政治經濟學手稿的出版,為人們閱讀和理解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理論提供了原文獻資料這一機遇,以馬克思的原文本為基礎,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理論前《資本論》的發(fā)展歷程和研究思路進行了研究。并且結合當下人們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提出的挑戰(zhàn)以及當今社會現(xiàn)實的新發(fā)展,對馬克思的研究思路和核心概念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和深人的發(fā)掘。該書對于人們閱讀和研究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理論將具有很大的啟發(fā)性意義和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暫缺《通向《資本論》之路》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上篇 政治經濟學批判中的經濟哲學問題
 第一章 初涉政治經濟學:巴黎手稿
  第一節(jié) 手稿與文本
  一 手稿基本狀況和基本內容
  二 手稿寫作與巴黎筆記
  第二節(jié) 初涉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問題
  一 工資與資本、地租的博弈現(xiàn)象
  二 支配博弈力量的資本所有權
  三 資本利潤與活勞動的關系
  四 工資與資本、地租之間關系的性質
  第三節(jié) 私有財產與異化勞動
  一 私有財產及其相關問題
  二 異化勞動
  三 類與異化概念的差異
  四 異化勞動、私有財產與人
  五 勞動工資與資本的博弈或對立
  六 私有財產的主體本質
  第四節(jié) 《穆勒摘要》與《1844年手稿》
  一 手稿編排問題
  二 工資與利潤是此消彼長的博弈關系嗎
  三 從共同體的角度來理解類本質及其類異化
  四 類的異化與被異化:馬克思與國民經濟學家的分歧
  五 對兩種不同性質交換關系的認識,將馬克思與國民
  經濟學家區(qū)別
  六 《穆勒摘要》與《1844年手稿》在異化概念使用上的比較
 第二章 對經濟學哲學問題的思考與分析
  第一節(jié) 新歷史觀的形成與研究視角的轉換
  一 新歷史觀的形成
  二 《形態(tài)》與《1844年手稿》的關系
  三 新歷史觀的基本框架與內容
  四 新歷史觀是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基礎
  第二節(jié) 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前置性哲學問題
  一 財產權與勞動結果的對象化
  二 財產權歷史形態(tài)的衍變
  三 財產權的分裂與貧富差異的形成
  四 財產與資產、功能與性質的差異
  第三節(jié)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核心概念和思路
  一 對勞動作為商品與勞動價值的初步思考
  二 對勞動價值問題的進一步思考
  三 古典政治經濟學沒有回答的難題——為何等價交換的市場原則必然形成階級社會
  第四節(jié) 與平等主義不同,馬克思的批判指向生產關系
  一 對原則與結果的悖論在認識上的分歧
  二 從經濟博弈到階級對抗,馬克思的批判指向社會結構
下篇 通向《資本論》之路
 第一章 《資本論》的準備工作:《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
  第一節(jié) 手稿基本情況
  一 手稿準備工作
  二 手稿基本精神:批判政治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的批判
  三 手稿研究思路的發(fā)展線索
  第二節(jié) 對雇傭勞動關系的批判性理解
  一 對巴師夏的反駁
  二 資本是雇傭勞動關系的核心概念之一
  經濟學家區(qū)別
  六 《穆勒摘要》與《1844年手稿》在異化概念使用上的比較
 第二章 對經濟學哲學問題的思考與分析
  第一節(jié) 新歷史觀的形成與研究視角的轉換
  一 新歷史觀的形成
  二 《形態(tài)》與《1844年手稿》的關系
  三 新歷史觀的基本框架與內容
  四 新歷史觀是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基礎
  第二節(jié) 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前置性哲學問題
  一 財產權與勞動結果的對象化
  二 財產權歷史形態(tài)的衍變
  三 財產權的分裂與貧富差異的形成
  四 財產與資產、功能與性質的差異
  第三節(jié)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核心概念和思路
  一 對勞動作為商品與勞動價值的初步思考
  二 對勞動價值問題的進一步思考
  三 古典政治經濟學沒有回答的難題——為何等價交換的市場原則必然形成階級社會
  第四節(jié) 與平等主義不同,馬克思的批判指向生產關系
  一 對原則與結果的悖論在認識上的分歧
  二 從經濟博弈到階級對抗,馬克思的批判指向社會結構
下篇 通向《資本論》之路
 第一章 《資本論》的準備工作:《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
  第一節(jié) 手稿基本情況
  一 手稿準備工作
  二 手稿基本精神:批判政治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的批判
  三 手稿研究思路的發(fā)展線索
  第二節(jié) 對雇傭勞動關系的批判性理解
  一 對巴師夏的反駁
  二 資本是雇傭勞動關系的核心概念之一
  五 概念體系的圖例
  六 對剩余價值形成路徑的探討
  七 生產率與生產力
  八 利潤率與剩余價值率的倒比關系
  第二節(jié) 資本的流通與利潤
  一 存在于資本流通圈中的悖論
  二 資本家的個人報酬
  三 資本與他人剩余勞動的關系
  四 規(guī)則與規(guī)則的悖論
  五 勞動與勞動對象的聯(lián)系機制及其聯(lián)系機制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
  六 資本形成的契機:等價物等價嗎
  七 馬克思與經濟學家們在勞動價值理論上區(qū)別的形成
  八 馬克思與國民經濟學家在前提之外的分歧
  第三節(jié) 剩余價值如何煉成
  一 資本家的時間產生價值嗎
  二 勞動力的雙重屬性: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
  三 固定資本的增加與生產力的發(fā)展
  四 生產力發(fā)展與剩余價值率的關系
  五 勞動的對象化與勞動的對象條件含義不同
  六 再論資本的利潤率與剩余價值率
  七 價值、價格與貨幣
  八《57—58手稿》與《1844年手稿》的關聯(lián)性
  第四節(jié) 政治經濟學中的政治問題
  一 所有權關系的本體論基礎
  二 個別性與一般性
  三 觀念與現(xiàn)實及原則與程序
 第四章 前《資本論》的研究總結
  第一節(jié) 出版了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
  一 文本背景
  二 對價值概念的再解釋
  三 交換價值的本體論意義
  第二節(jié) 從政治經濟學返回哲學
  一 反思政治經濟學研究中的哲學問題
  二 經濟事件與歷史規(guī)律,具體與抽象的統(tǒng)一
  三 新歷史觀在《形態(tài)》中的形成軌跡
  四 《序言》中闡述的新歷史觀理論
  五 環(huán)繞著物質生產力的質疑與詰難
  六 馬克思與其批判對象,區(qū)別何在?
 第五章 時代語境下的繼續(xù)思考
  第一節(jié) 時代變遷與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
  一 理論與時代
  二 金融危機是經濟危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呈現(xiàn)的新形態(tài)
  三 社會結構變化與勞動價值論的批判功能
  第二節(jié) 如何理解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受到的質疑和挑戰(zhàn)
  一 方法論、立場與客觀存在,質疑是什么意義上的
  二 學術性討論并不涉及基本的觀點和立場問題
  三 兩種思維方式的并存及其帶來的困惑
  四 如何理解科學技術知識在創(chuàng)造價值中的作用
  五 腦力勞動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價值嗎
  第三節(jié) 結束語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