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從傳說到科學——中國谷物種植起源的研究歷程
第一節(jié) 關于“神農”的傳說
第二節(jié) 20世紀以前對中國栽培谷物起源的研究
第三節(jié) 20世紀以來對中國栽培谷物起源的研究
第四節(jié) 回顧與思考
第二章 理論框架、研究問題和方法
第一節(jié) 人類學考古學的理論
第二節(jié) 相關的自然科學理論
第三節(jié) 研究問題和方法
第三章 野生稻
第一節(jié) 植物分類和生態(tài)環(huán)境
第二節(jié) 野生稻的觀察
第三節(jié) 野生稻的采集實驗
第四節(jié) 野生稻的種植實驗
第五節(jié) 野生稻的利用
第六節(jié) 考古學研究中野生和栽培稻的辨識
第四章 栽培稻
第一節(jié) 植物分類和生態(tài)環(huán)境
第二節(jié) 栽培稻的對比觀察
第三節(jié) 栽培稻的收割實驗
第四節(jié) 栽培稻種形成的自然因素
第五節(jié) 人類的干預與栽培稻種的形成
第六節(jié) 從考古學資料看史前稻作技術
第五章 稻作的萌芽
第一節(jié) 氣候與自然資源
第二節(jié) 地域與聚落
第三節(jié) 經濟結構
第四節(jié) 社會結構
第五節(jié) 討論
第六章 早期稻作社會
第一節(jié) 氣候和自然資源
第二節(jié) 定居和人工建筑的出現(xiàn)
第三節(jié) 經濟結構的變化
第四節(jié) 社會結構的變化
第五節(jié) 討論
第七章 發(fā)展期稻作社會
第一節(jié) 氣候、環(huán)境與自然資源
第二節(jié) 稻作的發(fā)展和聚落的變化
第三節(jié) 經濟結構的變化
第四節(jié) 社會結構的變化
第五節(jié) 討論
第八章 成熟期稻作社會
第一節(jié) 氣候、環(huán)境與自然資源
第二節(jié) 稻田、聚落與“城”的出現(xiàn)
第三節(jié) 經濟結構的變化
第四節(jié) 社會結構的變化
第五節(jié) 討論
第九章 結語
第一節(jié) 稻作起源、自然與文化
第二節(jié) 稻作與聚落模式的變化
第三節(jié) 稻作與經濟結構的變化
第四節(jié) 稻作與社會結構的變化
第五節(jié) 藝術品的生產與社會結構變化
參考文獻
AbStract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