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創(chuàng)造、傳播一個術語容易,而改變、更正一個術語卻很難。《民國時期苛捐雜費票據圖史》中的“雜費”初讀時會感到拗口,不順溜,這是因為它改變了“雜稅”的傳統(tǒng)提法。幾十年人云亦云的習慣根深蒂固。其實,“民國苛捐雜費”的提出,是本著歷史的真實,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有大量的憑據為證。過去稱民國“雜稅”,實際上民國的稅并不雜,稅種很清楚。但說民國的稅重這很實際,除稅率之高、課征之重不說,其名目繁多的“加征”、“借征”、“預征”、“折征”等項,就難以讓納稅人承受,再加上成百上千的“雜費”以及政府強征硬派,使民眾怨聲載道。所以,國民黨敗臺,民國滅亡這是歷史的必然。能這樣講,依據就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票據實物文獻,它不同于文字資料文獻。這要感謝收藏,苛雜收藏亦如考古,杜絕一切偽造、臆造等贗品,當收藏的票據數量可觀,成為系列、體系時,便可以說事了。所以,佐證充分是改“雜稅”為“雜費”的要義,是恢復稅字真相的鐵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