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畫在我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如果不把遠古先民的圖騰崇拜的畫(包括巖畫一類)統(tǒng)計在內,僅從表達一定的內容和意圖指向,以及畫面人物形象動作具有表達力作為標準,目前已知的長沙戰(zhàn)國時期的人物帛畫屬于最早的出土實物。繪制在宮殿、官廨等建筑物上的壁畫,作為倫理宣教和裝飾美化的內容,肯定上溯年代更為久遠,但隨著建筑物的湮滅,難以稽考了。用繪畫反映人們的生產和社會活動,以達到宣教或審美愉悅的目的,使得人物畫更早地出現(xiàn)和成熟,這在東方與西方幾乎是一致的。但西方的繪畫在中世紀由于宗教禁錮,發(fā)展緩慢,直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以后,人文思想的覺醒和發(fā)揚,方進入了人物畫的迅速發(fā)展時期。而中國的繪畫史表明,早在魏晉時期,人物畫已經開始進入成熟時期,到了唐宋,人物畫由成熟而臻高峰,出現(xiàn)了閻立本、吳道子、張萱、周、顧閎中這些大家。當歐洲各國進入文藝復興時期前后,中國繪畫則進入以山水畫、花鳥畫為主的文人畫的發(fā)展時期。在以文人畫為主流的元、明、清朝代,宗教內容的繪畫分流為民間畫家們所承擔,而以歷史和社會現(xiàn)實為內容的人物畫,相形衰落下來。所以有徐悲鴻先生在20世紀初,發(fā)出中國畫較之古代退后七百到一千步的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