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計算機/網(wǎng)絡計算機科學理論與基礎知識計算機組成原理(第3版)

計算機組成原理(第3版)

計算機組成原理(第3版)

定 價:¥36.00

作 者: 蔣本珊 著
出版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標 簽: 大學教材 教材

ISBN: 9787302328438 出版時間: 2013-08-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325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計算機組成原理(第3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21世紀大學本科計算機專業(yè)系列教材》系統(tǒng)地介紹了計算機的基本組成原理和內部工作機制。全書共分9章,主要內容分成兩個部分:第1、2章介紹計算機的基礎知識;第3~9章介紹計算機的各子系統(tǒng)(包括運算器、存儲器、控制器、總線、外部設備和輸入輸出子系統(tǒng)等)的基本組成原理、設計方法、相互關系以及各子系統(tǒng)互相連接構成整機系統(tǒng)的技術?!队嬎銠C組成原理(第3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21世紀大學本科計算機專業(yè)系列教材》講述了計算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并注意與實用性和先進性相結合。全書內容由淺入深,通俗易懂,每章之后均附有習題,便于自學?!队嬎銠C組成原理(第3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21世紀大學本科計算機專業(yè)系列教材》可以作為高等院校計算機及相關專業(yè)“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的教材,也可供從事計算機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蔣本珊,北京理工大學汁算機學院教授,現(xiàn)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責任教授。研究方向:計算機系統(tǒng)結構,主要研究領域:嵌入式片上系統(tǒng)、軟硬件協(xié)同設汁。主講“計算機組成原理”等課程近30年,具有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多次獲得北京市和北京理工大學教學優(yōu)秀成果獎,被評為校三育人和師德先進個人。正式出版教材和教學參考書20余本,其中4本被評為北京市精晶教材,3本入選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1本入選教育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主持和參與科研項目多項,奠持教改立項多項。

圖書目錄

第1章 概論
1.1 電子計算機與存儲程序控制
1.1.1 電子計算機的發(fā)展
1.1.2 存儲程序概念
1.2 計算機的硬件組成
1.2.1 計算機的主要部件
1.2.2 計算機各大部件之間連接
1.2.3 不同對象觀察到的計算機硬件系統(tǒng)
1.2.4 馮·諾依曼結構和哈佛結構的存儲器設計思想
1.3 計算機系統(tǒng)
1.3.1 硬件與軟件的關系
1.3.2 系列機和軟件兼容
1.3.3 計算機系統(tǒng)的多層次結構
1.3.4 實際機器和虛擬機器
1.4 計算機的工作過程和主要性能指標
1.4.1 計算機的工作過程
1.4.2 計算機的主要性能指標
習題
第2章 數(shù)據(jù)的機器層次表示
2.1 數(shù)值數(shù)據(jù)的表示
2.1.1 計算機中的數(shù)值數(shù)據(jù)
2.1.2 無符號數(shù)和帶符號數(shù)
2.1.3 原碼表示法
2.1.4 補碼表示法
2.1.5 反碼表示法
2.1.6 3種機器數(shù)的比較與轉換
2.2 機器數(shù)的定點表示與浮點表示
2.2.1 定點表示法
2.2.2 浮點表示法
2.2.3 浮點數(shù)階碼的移碼表示法
2.2.4 浮點數(shù)尾數(shù)的基數(shù)
2.2.5 IEEE 754標準浮點數(shù)
2.2.6 定點、浮點表示法與定點、浮點計算機
2.3 非數(shù)值數(shù)據(jù)的表示
2.3.1 字符和字符串的表示
2.3.2 漢字的表示
2.3.3 統(tǒng)一代碼
2.4 十進制數(shù)和數(shù)串的表示
2.4.1 十進制數(shù)的編碼
2.4.2 十進制數(shù)串
2.5 不同類型的數(shù)據(jù)表示舉例
2.5.1 C語言中的數(shù)據(jù)表示
2.5.2 現(xiàn)代微型計算機系統(tǒng)中的數(shù)據(jù)表示
2.6 數(shù)據(jù)校驗碼
2.6.1 奇偶校驗碼
2.6.2 漢明校驗碼
2.6.3 循環(huán)冗余校驗碼
習題
第3章 指令系統(tǒng)
3.1 指令格式
3.1.1 機器指令的基本格式
3.1.2 地址碼結構
3.1.3 指令的操作碼
3.2 尋址技術
3.2.1 編址方式
3.2.2 指令尋址和數(shù)據(jù)尋址
3.2.3 基本的數(shù)據(jù)尋址方式
3.2.4 變型或組合尋址方式
3.3 堆棧與堆棧操作
3.3.1 堆棧結構
3.3.2 堆棧操作
3.4 指令類型
3.4.1 數(shù)據(jù)傳送類指令
3.4.2 運算類指令
3.4.3 程序控制類指令
3.4.4 輸入輸出類指令
3.4.5 80x86指令系統(tǒng)舉例
3.5 指令系統(tǒng)的發(fā)展
3.5.1 x86架構的擴展指令集
3.5.2 從復雜指令系統(tǒng)到精簡指令系統(tǒng)
3.5.3 VLIW和EPIC
習題
第4章 數(shù)值的機器運算
4.1 基本算術運算的實現(xiàn)
4.1.1 加法器
4.1.2 進位的產生和傳遞
4.1.3 并行加法器的快速進位
4.2 定點加減運算
4.2.1 原碼加減運算
4.2.2 補碼加減運算
4.2.3 補碼的溢出判斷與檢測方法
4.2.4 補碼定點加減運算的實現(xiàn)
4.3 帶符號數(shù)的移位和舍入操作
4.3.1 帶符號數(shù)的移位操作
4.3.2 帶符號數(shù)的舍入操作
4.4 定點乘法運算
4.4.1 原碼一位乘法
4.4.2 補碼一位乘法
4.4.3 補碼兩位乘法
4.4.4 陣列乘法器
4.5 定點除法運算
4.5.1 原碼除法運算
4.5.2 補碼除法運算
4.5.3 陣列除法器
4.6 規(guī)格化浮點運算
4.6.1 浮點加減運算
4.6.2 浮點乘除運算
4.6.3 浮點運算器的實現(xiàn)
4.7 十進制整數(shù)的加法運算
4.7.1 一位十進制加法運算
4.7.2 十進制加法器
4.7.3 多位十進制加法
4.8 邏輯運算與實現(xiàn)
4.9 運算器的基本組成與實例
4.9.1 運算器結構
4.9.2 ALU舉例
4.9.3 浮點運算器舉例
習題
第5章 存儲系統(tǒng)和結構
5.1 存儲系統(tǒng)的組成
5.1.1 存儲器分類
5.1.2 存儲系統(tǒng)層次結構
5.2 主存儲器的組織
5.2.1 主存儲器的基本結構
5.2.2 主存儲器的存儲單元
5.2.3 主存儲器的主要技術指標
5.2.4 數(shù)據(jù)在主存中的存放
5.3 半導體隨機存儲器和只讀存儲器
5.3.1 RAM記憶單元電路
5.3.2 動態(tài)RAM的刷新
5.3.3 RAM芯片分析
5.3.4 半導體只讀存儲器
5.3.5 半導體存儲器的封裝
5.4 主存儲器的連接與控制
5.4.1 主存容量的擴展
5.4.2 存儲芯片的地址分配和片選
5.4.3 主存儲器和CPU的連接
5.4.4 主存的校驗
5.4.5 PC系列微型計算機的存儲器接口
5.5 提高主存讀寫速度的技術
5.5.1 主存與CPU速度的匹配
5.5.2 FPM DRAM
5.5.3 EDO DRAM
5.5.4 SDRAM
5.5.5 DDR SDRAM
5.5.6 DDR2、DDR3和DDR4 SDRAM
5.5.7 Rambus DRAM
5.5.8 多通道內存技術
5.6 多體交叉存儲技術
5.6.1 并行訪問存儲器
5.6.2 交叉訪問存儲器
5.7 高速緩沖存儲器
5.7.1 高速緩存工作原理
5.7.2 Cache的讀寫操作
5.7.3 地址映像
5.7.4 替換算法
5.7.5 更新策略
5.7.6 PC機中Cache技術的實現(xiàn)
5.8 虛擬存儲器
5.8.1 虛擬存儲器的基本概念
5.8.2 頁式虛擬存儲器
5.8.3 段式虛擬存儲器
5.8.4 段頁式虛擬存儲器
5.8.5 快表與慢表
習題
第6章 中央處理器
6.1 中央處理器的功能和組成
6.1.1 CPU的功能
6.1.2 CPU中的主要寄存器
6.1.3 CPU的組成
6.1.4 CPU的主要技術參數(shù)
6.2 控制器的組成和實現(xiàn)方法
6.2.1 控制器的基本組成
6.2.2 控制器的硬件實現(xiàn)方法
6.3 時序系統(tǒng)與控制方式
6.3.1 時序系統(tǒng)
6.3.2 控制方式
6.3.3 指令運行的基本過程
6.3.4 指令的微操作序列
6.4 微程序控制原理
6.4.1 微程序控制的基本概念
6.4.2 微指令編碼法
6.4.3 微程序控制器的組成和工作過程
6.4.4 微程序入口地址的形成
6.4.5 后繼微地址的形成
6.4.6 微程序設計
6.5 控制單元的設計
6.5.1 簡單的CPU模型
6.5.2 組合邏輯控制單元設計
6.5.3 微程序控制單元設計
6.6 流水線技術
6.6.1 重疊控制
6.6.2 先行控制原理
6.6.3 流水工作原理
6.7 精簡指令系統(tǒng)計算機
6.7.1 RISC的特點和優(yōu)勢
6.7.2 RISC基本技術
6.8 微處理器中的新技術
6.8.1 超標量和超流水線技術
6.8.2 EPIC的指令級并行處理
6.8.3 超線程技術
6.8.4 雙核與多核技術
習題
第7章 總線
7.1 總線概述
7.1.1 總線的基本概念
7.1.2 總線的分類
7.1.3 總線的組成及性能指標
7.2 總線仲裁
7.2.1 集中仲裁方式
7.2.2 分布仲裁方式
7.3 總線定時控制
7.3.1 同步定時方式
7.3.2 異步定時方式
7.4 總線標準
7.4.1 系統(tǒng)總線標準
7.4.2 外部總線標準
習題
第8章 外部設備
8.1 外部設備概述
8.1.1 外部設備的分類
8.1.2 外部設備的地位和作用
8.2 磁介質存儲器的性能和原理
8.2.1 磁介質存儲器的讀寫
8.2.2 磁介質存儲器的技術指標
8.2.3 數(shù)字磁記錄方式
8.2.4 編碼方式的比較
8.3 磁介質存儲設備
8.3.1 硬盤存儲器的基本結構與分類
8.3.2 硬盤驅動器
8.3.3 硬盤的信息分布和磁盤地址
8.3.4 硬盤存儲器的技術參數(shù)
8.3.5 硬盤的分區(qū)域記錄
8.3.6 硬盤的NCQ技術
8.3.7 軟磁盤存儲器
8.4 磁盤陣列
8.4.1 RAID簡介
8.4.2 RAID的分級
8.5 光盤存儲器
8.5.1 光盤存儲器的類型
8.5.2 光盤存儲器的組成及工作原理
8.5.3 光盤驅動器
8.6 新型輔助存儲器
8.6.1 基于磁或磁光介質的可移動存儲器
8.6.2 基于電子器件的存儲器
8.7 鍵盤輸入設備
8.7.1 鍵開關與鍵盤類型
8.7.2 鍵盤掃描
8.7.3 微型計算機鍵盤
8.8 其他輸入設備
8.8.1 鼠標器
8.8.2 其他定位設備
8.8.3 掃描儀
8.9 打印輸出設備
8.9.1 打印機概述
8.9.2 打印機的主要性能指標
8.9.3 針式打印機工作原理
8.9.4 噴墨打印機工作原理
8.9.5 激光打印機工作原理
8.10 顯示設備
8.10.1 顯示器概述
8.10.2 CRT顯示器
8.10.3 字符顯示器的工作原理
8.10.4 圖形顯示器的工作原理
8.10.5 LCD顯示器
8.10.6 視頻顯示標準
8.10.7 微型計算機的顯示適配器
習題
第9章 輸入輸出系統(tǒng)
9.1 主機與外設的連接
9.1.1 輸入輸出接口
9.1.2 接口的功能和基本組成
9.1.3 外設的識別與端口尋址
9.1.4 輸入輸出信息傳送控制方式
9.2 程序查詢方式及其接口
9.2.1 程序查詢方式
9.2.2 程序查詢方式接口
9.3 中斷系統(tǒng)和程序中斷方式
9.3.1 中斷的基本概念
9.3.2 中斷請求和中斷判優(yōu)
9.3.3 中斷響應和中斷處理
9.3.4 多重中斷與中斷屏蔽
9.3.5 中斷全過程
9.3.6 程序中斷接口結構
9.4 DMA方式及其接口
9.4.1 DMA方式的基本概念
9.4.2 DMA接口
9.4.3 DMA傳送方法與傳送過程
9.5 通道控制方式
9.5.1 通道的基本概念
9.5.2 通道的類型與結構
9.5.3 通道程序
9.5.4 通道工作過程
習題
索引
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