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
第一節(jié) 教育的產生與發(fā)展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育的涵義
一 教育一詞的由來
二 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構成要素及其關系
一 教育者
二 受教育者
三 教育影響
三、教育的屬性
一 教育的本質屬性
二 教育的社會屬性
四、教育的起源與發(fā)展
一 教育的起源
二 教育的發(fā)展歷程
第二節(jié) 教育學的產生與發(fā)展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及任務
二、學習教育學的意義
一 有助于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增強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自覺性
二 有助于掌握教育專業(y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三 有助于了解教育歷史,傳承思想遺產
四 有助于了解教師職業(yè)及其工作環(huán)境
三、教育學的發(fā)展
一 教育學的萌芽階段
二 教育學的創(chuàng)立階段
三 教育學的發(fā)展階段
第三節(jié) 教育與社會的發(fā)展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育的功能
一 個體發(fā)展功能和社會發(fā)展功能
二 正向功能與負向功能
三 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
二、教育與人口的相互關系
一 人口對教育的制約和影響
二 教育對人口再生產的作用
三、教育與社會生產力的相互關系
一 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二 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四、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相互關系
一 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二 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作用
五、教育與精神文化的相互關系
一 教育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
二 教育與文化關系的特殊性
三 學校文化
第四節(jié) 教育與人的發(fā)展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人的身心發(fā)展概述
一 什么是人的發(fā)展
二 青春期的發(fā)展變化
三 人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二、影響人身心發(fā)展的因素
一 個體身心發(fā)展動因
二 影響人的身心發(fā)展因素
第五節(jié) 教育制度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育制度概述
一 教育制度的含義
二 學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發(fā)展
三 教育制度的影響因素 建立學制的依據
二、西方發(fā)達國家現(xiàn)代學制發(fā)展歷程
一 學制的縱向發(fā)展趨勢
二 學制的橫向發(fā)展趨勢
三、我國現(xiàn)代學制的沿革
一 舊中國的學制
二 新中國的學制改革
三 我國當前的學制改革
四、義務教育制度
一 義務教育的概念
二 義務教育的特點
三 我國的義務教育制度
第六節(jié) 教育目的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 教育目的的概念
二 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
三 教育目的與培養(yǎng)目標
四 教育目的的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理論
一 宗教本位論
二 社會本位論
三 個人本位論
四 “教育無目的論”
三、我國的教育方針
一 新中國成立后頒布的教育方針
二 我國當前的教育方針
四、我國的教育目的
一 我國當前的教育目的
二 確立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
三 我國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四 素質教育
五、全面發(fā)展教育的組成部分
一 德育
二 智育
三 體育
四 美育
五 勞動技術教育
六 五育之間的關系
第七節(jié)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中學教育科學研究的含義和特點
一 中學教育科研的含義
二 中學教育科研的特點
二、中學教育科研的意義
一 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需要
二 促進教師專業(yè)不斷發(fā)展
三 不斷激發(fā)教師對工作的熱情
三、中學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一 觀察法
二 調查法
三 歷史法
四 實驗法
五 行動研究法
強化訓練
第二章 中學課程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
第一節(jié) 課程概述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課程的概念
二、課程的作用
三、課程的類型
一 分科課程、綜合課程與活動課程
二 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
三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
四 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
四、課程理論流派
一 學科中心課程論
二 活動中心課程論
三 社會中心課程論
第二節(jié) 課程組織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課程目標
一 課程目標的內涵
二 課程目標的特征
二、課程內容
一 課程計劃
二 課程標準
三 教材
三、課程評價
一 課程評價的涵義
二 課程評價主要模式
四、課程開發(fā)
一 課程開發(fā)的概念
二 影響課程開發(fā)的主要因素
三 課程開發(fā)的模式
第三節(jié)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
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國際背景
二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國內背景
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
一 基本理念
二 核心理念
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
一 新課程改革的總目標
二 新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狀況
一 課程結構
二 課程內容
三 課程實施
四 課程管理
五 課程評價
強化訓練
第三章 中學教學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
第一節(jié) 教學概述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學的內涵
一 教學的定義
二 教學的特點
三 教學與教育、智育、上課的關系
二、教學的意義
一 教學是傳授系統(tǒng)知識、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二 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徑
三 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學校工作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
第二節(jié) 教學過程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學過程的本質
一 教學過程主要是一種認識過程
二 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
二、教學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
一 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tǒng)一的規(guī)律
二 掌握知識與發(fā)展能力相統(tǒng)一的規(guī)律
三 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tǒng)一的規(guī)律
四 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tǒng)一的規(guī)律
三、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一 激發(fā)學習動機
二 領會知識
三 鞏固知識
四 運用知識
五 檢查知識
第三節(jié) 教學工作的基本環(huán)節(jié)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備課
一 備課的含義
二 備課的要求
二、上課
一 課的類型與結構
二 上課的具體要求
三、課外作業(yè)的布置與反饋
一 課外作業(yè)的意義
二 課外作業(yè)的形式
三 布置課外作業(yè)的要求
四、課外輔導
一 課外輔導的定義
二 課外輔導的內容
三 課外輔導的要求
五、學業(yè)成績的檢查與評價
一 學生學業(yè)評價的含義
二 學生學業(yè)評價的方法
三 學生學業(yè)評價的要求
第四節(jié) 教學原則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學原則的含義
二、我國中學教學原則
一 直觀性原則
二 啟發(fā)性原則
三 鞏固性原則
四 循序漸進原則
五 因材施教原則
六 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
七 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
八 量力性原則
第五節(jié) 教學方法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學方法的概念
二、中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一 講授法
二 談話法
三 討論法
四 演示法
五 參觀法
六 練習法
七 自學指導法
八 實驗法
九 實習法
十 以情感陶冶為主的教學方法
十一 以探究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
三、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
一 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
二 教學方法運用的要求
第六節(jié) 教學組織形式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學組織形式的概念
二、常見的教學組織形式
一 個別教學制
二 班級授課制
三 分組教學
四 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制
五 特朗普制
第七節(jié) 我國當前教學改革的主要觀點與趨勢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實施素質教育——我國當前教學改革的主題
一 面向結果與面向過程并重
二 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并重
三 教師指導與學會學習并重
四 一般能力培養(yǎng)與創(chuàng)造品質形成并重
二、堅持整體教學改革和實驗——我國當前教學改革的基本策略
三、建立合理的課程結構——我國當前教學改革的重心
強化訓練
第四章 中學生學習心理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
第一節(jié) 認知過程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感覺
一 感覺的概念
二 感受性與感覺閾限
三 感覺的特性
二、知覺
一 知覺的概念
二 知覺的種類
三 知覺的特性
三、注意
一 注意的概念
二 注意的分類
三 注意的品質及影響因素
四、記憶
一 記憶的概念
二 記憶的分類
三 記憶的過程
四 記憶規(guī)律在教學中的運用
五、思維
一 思維的概念
二 思維的特征
三 思維的種類
四 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論
五 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第二節(jié) 學習動機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學習動機的含義
二、學習動機的構成
一 學習需要
二 誘因
三、學習動機的功能
一 激發(fā)功能
二 指向功能
三 維持功能
四、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系
五、學習動機的理論
一 行為主義的強化理論
二 需要層次理論
三 成就動機理論
四 成敗歸因理論
五 自我效能感理論
六、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與激發(fā)
一 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
二 學習動機的激發(fā)
第三節(jié) 學習遷移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學習遷移的概念
二、學習遷移的分類
一 正遷移和負遷移
二 順向遷移和逆向遷移
三 一般遷移和具體遷移
四 水平遷移和垂直遷移
五 同化性遷移、順應性遷移與重組性遷移
三、學習遷移的理論
一 形式訓練說
二 共同要素說
三 概括化理論
四 關系轉換理論
五 認知結構遷移理論
四、有效促進學習遷移的措施
一 關注知識經驗,完善認知結構
二 選擇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過程
三 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
第四節(jié) 學習策略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學習策略的概念
二、學習策略的特征
一 主動性
二 有效性
三 過程性
四 程序性
三、學習策略的分類
一 認知策略
二 元認知策略
三 資源管理策略
第五節(jié) 學習理論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一 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說
二 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
三 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四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二、認知學習理論
一 苛勒的完形-頓悟學習理論
二 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論
三 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論
四 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
三、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一 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
二 學生中心的教學觀
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一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內容
二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
三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教育實踐的啟示
強化訓練
第五章 中學生發(fā)展心理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
第一節(jié) 中學生的認知發(fā)展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中學生感知覺發(fā)展的特點
一 感覺的發(fā)展
二 知覺的發(fā)展
二、中學生注意發(fā)展的特點
一 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的發(fā)展和深化
二 注意品質的全面發(fā)展
三、中學生記憶發(fā)展的特點
四、中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特點
第二節(jié) 中學生的情緒發(fā)展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情緒的概述
一 情緒的概念
二 情緒的分類
二、情緒理論
一 詹姆士-蘭格理論
二 坎農-巴德學說
三 阿諾德的“評定-興奮說”
四 沙赫特的兩因素情緒理論
五 拉扎勒斯的認知-評價理論
六 情緒的動機-分化理論
三、中學生常見的情緒問題
一 憂郁
二 恐懼
三 孤獨
四 憤怒
四、中學生的情緒特點
一 情緒的自主性
二 情緒活動的豐富性
三 情緒體驗的跌宕性
四 情緒變化的兩極性
五、中學生良好情緒的培養(yǎng)
一 中學生良好情緒的標準
二 中學生良好情緒的培養(yǎng)方法
三 指導中學生情緒調節(jié)的方法
第三節(jié) 中學生的人格發(fā)展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人格
一 人格的概念
二 人格的特征
三 人格的結構
四 影響人格發(fā)展的因素
五 中學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二、人格發(fā)展理論
一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fā)展理論
二 埃里克森的社會性發(fā)展階段理論
第四節(jié) 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
二、中學生性心理的特點
一 性意識的出現(xiàn)
二 性情感的發(fā)展變化
三、對中學生正確處理異性交往的指導
一 加強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變化
二 更新理念,認識異性交往的意義
三 指導行為,讓學生能夠正確地處理性沖動、恰當地與異性交往
強化訓練
第六章 中學生心理輔導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
第一節(jié)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
三、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
一 中學生發(fā)展性心理問題
二 中學生障礙性心理問題
第二節(jié) 中學生心理輔導的方法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心理輔導概述
一 心理輔導的含義
二 心理輔導的目標
三 心理輔導的途徑
二、心理輔導的內容
一 學習輔導
二 人格輔導
三 生活輔導
四 生涯輔導
三、心理輔導的主要方法
一 強化法
二 系統(tǒng)脫敏法
三 認知療法
四 來訪者中心療法
五 理性-情緒療法
強化訓練
第七章 中學德育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
第一節(jié) 中學生品德心理與發(fā)展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品德的概述
一 品德的概念
二 品德與道德的聯(lián)系
三 品德的心理結構
二、中學生品德發(fā)展的特點
一 倫理道德發(fā)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識成分明顯
二 品德發(fā)展由動蕩向成熟過渡
三、影響品德發(fā)展的因素
一 外部條件
二 內部條件
四、促進中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一 有效的說服
二 樹立良好的榜樣
三 利用群體約定
四 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
五 價值辨析
第二節(jié) 道德發(fā)展理論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皮亞杰的道德發(fā)展理論
一 基本觀點
二 教育價值
二、科爾伯格的道德發(fā)展理論
一 基本觀點
二 教育價值
第三節(jié) 德育及其主要內容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德育的涵義
二、德育的意義
一 德育是進行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
二 德育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新人的必要條件
三 德育是學校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證
三、中學德育的主要內容
一 我國當前的德育目標
二 我國目前的中學德育內容
四、新時期德育發(fā)展的新主題
一 生命教育
二 生活教育
三 生存教育
四 安全教育
五 升學就業(yè)指導教育
第四節(jié) 中學德育過程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中學德育過程的內涵
一 概念
二 構成要素
二、德育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
一 德育過程是具有多種開端的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yǎng)提高過程
二 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運動的過程
三 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對學生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四 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不斷前進的過程
第五節(jié) 中學生德育原則、途徑與方法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中學德育的原則
一 導向性原則
二 疏導原則
三 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四 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五 因材施教原則
二、中學德育的途徑與方法
一 中學德育的途徑
二 中學德育方法
強化訓練
第八章 中學班級管理與教師心理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
第一節(jié) 班級與班集體建設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班級的概念
二、班集體的形成與發(fā)展
一 班級與班集體的區(qū)別
二 班集體的發(fā)展階段
三 班集體的基本特征
三、班集體的建設策略
一 確立班集體的發(fā)展目標
二 建立班集體的核心隊伍
三 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
四 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第二節(jié) 有效的課堂管理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課堂管理概述
一 課堂結構
二 影響課堂管理的基本因素
三 課堂管理的原則
二、良好課堂氣氛的營造
一 課堂氣氛及其類型
二 課堂氣氛的影響因素
三 良好課堂氣氛的營造策略
三、課堂紀律與課堂問題行為
一 課堂紀律及其維持策略
二 課堂問題行為及其應對
第三節(jié) 課外活動的組織與管理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課外活動概述
一 課外活動的概念
二 課外活動的特點
三 課外活動的意義
二、課外活動的內容與形式
三、課外活動的設計與組織實施
一 選題
二 制定活動計劃
三 活動實施與總結
第四節(jié) 班主任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班主任的概念
二、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一 班主任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骨干力量
二 班主任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引導者
三 班主任是班級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協(xié)調者
三、班主任的素質要求
四、班主任的工作內容與方法
一 建立健全班級組織
二 學生的教育引導工作
三 班級日常管理工作
四 組織指導班級活動的開展
五、學校與家庭的協(xié)調
一 家訪
二 班級家長會
三 家長學校
四 家長沙龍和家長委員會
五 班級網絡
六、學校與社會的協(xié)調
一 依托社區(qū)的教育委員會
二 建立校外教育基地
第五節(jié) 教師心理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師的角色心理
一 教師角色的含義
二 教師角色的構成
三 教師角色的形成階段
四 教師角色意識
二、教師的心理特征
一 教師的認知特征
二 教師的人格特征
三 教師的行為特征
三、教師成長心理
一 教師成長的歷程
二 教師成長與發(fā)展的基本途徑
四、教師的心理健康
一 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
二 教師常見的心理沖突
三 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四 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
強化訓練
中公教育·教師資格考試課程體系
中公教育·全國分校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