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元亨,1948年生,廣東順德人,成長于廣州與湖南湘潭,祖上為十三行八大家“潘盧伍葉譚左徐楊”的譚家。20世紀60年代開始發(fā)表作品,80年代歷任省市青聯(lián)委員、政協(xié)委員、作協(xié)副主席等。畢業(yè)于武漢大學,1990年至1999年在廣州師范學院(廣州大學前身)工作,任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其間,于1991年赴加拿大阿爾伯達大學、法國巴黎大學,后赴美國、法國、瑞典、英國、德國、南非等國講學。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為廣州市優(yōu)秀專家,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F(xiàn)為華南理工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長期從事文、史、哲、美學的研究。獲國家級政府獎4項,含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駿馬獎、中國圖書獎等;全國性獎5項,含十月文藝獎、長篇電視電視連續(xù)劇獎。已出版文史哲工各類著作100多種,3000多萬字,主要代表作有《元亨文存》多卷,《譚元亨自選集》、《譚元亨文集》13卷,理論專著《中國文化史觀》、《華南兩大族群的文化人類學建構——重繪廣府客家的文化地圖》,長篇小說《客家魂》、《后知青女性三部曲》,紀實文學《無效護照》、《潘氏三兄弟》、《雕塑百年夢》等。其部分作品被譯為英、法.日、朝等多國文字。創(chuàng)立“廣府學”,并出版第一部廣府學的學術專著《廣府尋根——中國最大一個移民族群探奧》以及《南方城市美學意象》、《千年國門——廣州,3000年不衰的古港》、《封開廣信嶺南文化古都論》、《順德人》等專著,對廣府民系的形成提出了全新的見解與論證,并得到廣大學者的認同,由此奠定了在廣府學上的權威地位。主持并出版了《廣東客家史》、《廣府文化大典》、《客家文化大典》等重大項目。近年,有關十三行的建言、論文及相關文章更在海內外引起廣泛的關注。出版的十三行的著作有《十三行新論》、《開洋:十三行》,長篇紀實《明清帝國海商:一個十三行行商后裔的口述史》近期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