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導言
一、鮑德里亞是誰?
二、“后現代主義牧師”
三、批判理論家
第一章 擬像、擬真與超現實——鮑德里亞后現代理論的
關鍵詞
第一節(jié) 西方哲學史中的擬像概念
一、理念論中的虛假影像
二、“偶像的黃昏”
三、表征的危機
第二節(jié) 擬像與歷史進程
一、仿造階段
二、生產階段
三、擬真階段
第三節(jié) 后現代的“超現實”世界
一、“超現實”概念的緣起
二、超現實的技術生成
三、超現實的特征與本質
四、超現實概念的意義與局限
第二章 消費社會批判——一種后現代的視角
第一節(jié) 消費社會的符碼體系
一、符號學方法的運用
二、功能性體系與符號體系
三、消費的定義
第二節(jié) 消費社會與超現實
一、媒介操控的“偽現實”
二、從生產到再生產
三、從物品到符號
四、制造“虛假需要”
第三節(jié) 消費社會、生活方式與經濟危機
一、從生產者到消費者
二、滿足手段:透支未來
三、消費社會理論與經濟危機
第三章 政治經濟學的符號學解讀
第一節(jié) 符號政治經濟學的三重語境
一、傳統政治經濟學: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
二、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使用價值
三、象征交換的邏輯:解構交換價值
第二節(jié) “政治經濟學的終結”
一、價值等式
二、價值的結構規(guī)律
第三節(jié) 意識形態(tài)批判:消費、符碼與超現實
一、消費:拜物邏輯的延續(xù)
二、符碼:抽象形式的統治
三、超現實:意識形態(tài)終結之境?
第四章 “擬真機器”——媒介批判理論的后現代話語
第一節(jié) 媒介批判理論的語境轉換
一、影像時代
二、景觀社會
三、擬真世界
第二節(jié) 作為“擬真機器”的媒介
一、媒介形成的超現實
二、超現實的“內爆”機制
第三節(jié) 媒介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
一、意識形態(tài)操控體系
二、媒介操控下主體的命運
第四節(jié) 媒介擬真的后果——“沉默的大多數”與“社會性
的終結”
一、“沉默的大多數”
二、“社會性的終結”
三、簡評與批判
第五章 “擬真試驗場”——政治與文化批判中的后現代
概念
第一節(jié) 代議制對公眾意志的擬真
一、表征與民主
二、民意測驗:公眾意志的擬真
三、兩黨壟斷的民主選舉
第二節(jié) “海灣戰(zhàn)爭發(fā)生過嗎?”——戰(zhàn)爭與霸權主義
一、高科技的戰(zhàn)爭擬真
二、戰(zhàn)爭的媒介劇場
三、海灣戰(zhàn)爭的真實性
四、海灣戰(zhàn)爭與霸權主義
第三節(jié) 超現實的美國文化
一、超現實的美國
二、地理與文化的沙漠
三、歐洲現代性的超越
四、文化批判的后現代視角
第六章 批判理論的溯源與轉向:從馬克思到后現代主義
第一節(jié) 馬克思的批判理論
一、馬克思批判理論的特征
二、理性形而上學批判
三、對資本邏輯的政治經濟學批判
第二節(jié) 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
一、從啟蒙精神到工具理性
二、大眾文化批判
三、技術理性批判
四、基于文化和技術的政治經濟學批判
第三節(jié) 何謂“后現代轉向”
一、后現代社會面貌
二、后現代主義范式
第七章 批判理論的后現代轉向——基于鮑德里亞理論的
一種闡述
第一節(jié) 批判理論與后現代主義
第二節(jié) 現代主義批判
一、反本質主義
二、消解主體
三、拒斥歷史進步觀
第三節(jié) 經濟哲學批判的后現代路徑
一、從生產過程到消費活動
二、從物化到擬像化
三、從生產方式到意指模式
第四節(jié) 后現代批判理論的局限
一、技術決定論
二、虛無主義
三、宿命策略
結語多元、激進而軟弱的后現代批判理論
一、多元的視角
二、激進的立場
三、軟弱的批判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