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蜜蜂資源狀況
一、我國蜜蜂蜂種資源
二,東方蜜蜂與西方蜜蜂的區(qū)別
三、東方蜜蜂的亞種及分布
第二章 生物學特性
一、形態(tài)特征
(一)工蜂的形態(tài)特征
(二)蜂王與雄蜂的形態(tài)特征
(三)內部器官
二、個體特性
(一)工蜂的活動和行為
(二)蜂王和雄蜂的活動和行為
三、群體特性
(一)信息傳遞
(二)溫濕度調節(jié)
(三)群內子脾間co2濃度的變化
(四)分蜂的行為
(五)遷棲活動和行為
(六)抗逆特性
(七)無蜂王群的活動和行為
第三章 種群狀況變化及其保護
一、種群狀況變化
(一)分布區(qū)域迅速縮小
(二)數量驟減
(三)危害原因
二、生態(tài)影響
(一)自然生態(tài)體系中的作用
(二)降低森林植物的授粉廣度和深度
(三)低溫環(huán)境中開花的植物授粉受影響
(四)其他傳粉昆蟲彌補作用有限
三、保護措施
(一)建立品種資源保護區(qū)
(二)設立中蜂生產區(qū)
(三)選育抗病、高產的品種
(四)探索采用轉基因培育新品種
第四章 古代利用中華蜜蜂的成就
一、早期文字記載
二、古代飼養(yǎng)中華蜜蜂主要成就
三、中華蜜蜂與中華文化
第五章 現代活框飼養(yǎng)技術
一、蜂具
(一)蜂箱
(二)搖蜜機(又稱分蜜機)
(三)其他用具
二、從桶式飼養(yǎng)到活框飼養(yǎng)
(一)傳統(tǒng)飼養(yǎng)技術
(二)收捕野生蜂群
(三)過箱操作
三、基本操作技術
(一)蜂箱的排列
(二)蜂群的檢查
(三)巢脾的布置、比例和修理
(四)蜂群的合并
(五)人工分群
(六)蜂王的誘入
(七)人工育王技術
(八)自然分蜂及飛逃蜂團的收捕
(九)盜蜂及其防止技術
(十)工蜂產卵的識別和處理
(十一)蜂群的喂飼
(十二)造脾技術與巢脾的保存
(十三)蜂群的保溫及遮蔭
四、生產技術
(一)生產蜂蜜技術
(二)巢蜜,仿古蜂蜜生產技術
(三)生產王漿技術
(四)生產花粉技術
(五)蜂蠟生產技術
(六)蜂毒生產技術
五、飼養(yǎng)管理
(一)四季管理
(二)不同生態(tài)區(qū)管理要點
(三)不同的取蜜方式管理
六、病蟲害及其防治
(一)囊狀幼蟲病
(二)歐洲幼蟲腐臭病
(三)孢子蟲病
(四)痢疾病
(五)蠟螟
(六)絨繭蜂
(七)胡蜂
(八)螞蟻
(九)其他病蟲害
(十)提高蜂群抗病能力的措施
(十一)農藥中毒的預防和處理
第六章 選種育種
一、本地蜂種的選育
(一)確定選育目標
(二)經濟性狀的測定
(三)確定種王群
(四)配種雄蜂
(五)閉鎖集團繁育
(六)“北一號”品系的選育及其主要經濟性狀特征
二、抗囊狀幼蟲病品系的選育
三、引入外地品系的選育
四、人工授精
(一)蜂王、雄蜂生殖器結構
(二)工具
(三)操作程序
(四)人工授精的利弊
五、中蜂蜂王評級
(一)北方蜂王等級
(二)南方蜂王等級
六、蜂王郵寄
(一)郵寄王籠
(二)煉糖的配制
(三)郵寄操作
(四)郵寄王的誘入
七、采用基因轉移技術實現中蜂與西方蜂種的雜交選育
第七章 產品及其加工
一、蜂蜜
(一)蜜源植物
(二)主要蜂蜜產品種類
(三)有毒蜂蜜
(四)蜂蜜的加工
(五)蜂蜜的主要理化指標
二、蜂花粉
(一)干燥處理
(二)花粉質量指標
(三)利用
三、幼蟲和蛹制品
(一)營養(yǎng)成分及制作方法
(二)質量要求
(三)經濟效益的估計
四、蜂毒
(一)收購蜂毒質量檢測
(二)精制蜂毒質量鑒別
(三)蜂毒的加工
(四)蜂毒的分離
五、蜂蠟
(一)中蜂蠟與西方蜜蜂蜂蠟的鑒別
(二)蜂蠟質量標準
六、授粉蜂群
(一)荔枝、油茶的授粉效果試驗
(二)溫室授粉
附錄
ZB B47 001-88中華蜜蜂活框飼養(yǎng)技術規(guī)范
中華蜜蜂十框蜂箱GB 3607-
GB 14963——201 l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蜂蜜
Harm of Introducing the Western Honeybee ap/s mellifera L to the
Chinese Honeybee Apis cerana E and its Ecological Impac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