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史6》第六卷敘述從克倫威爾攫取獨裁權力,經復辟王朝,到光榮革命的過程。作者斷定,光榮革命是隔斷古今的樞紐。這個判斷在當時尚屬創(chuàng)見,如今已成老生常談。(他另一個創(chuàng)見是,將中世紀的結束放在瑪麗王朝中間。不以王朝興廢為劃界標準,這在英國是破天荒的。)這段歷史是英國全部歷史中最有黨派性的一段。作者在這一段的立場最為持平,卻遭到了最多的責備。托利黨對他不滿,因為他承認奧蘭治親王的入侵拯救了詹姆斯二世正在危害的自由權利。輝格黨對他不滿,因為他將夏夫茨伯里及其黨徒描寫成投機野心家,拒絕承認查理二世包藏禍心。從后見之明看,他正確地將歷史描繪為多方面在黑暗中的博弈。沒有一方有能力預見未來或謀劃一切。查理二世的國會如果愿意提供詹姆斯時代的撥款,查理一世的國會如果愿意提供查理二世時期的撥款;危機本來不會爆發(fā)。即使克倫威爾也從來沒有放棄恢復國會統治的希望,只是無法在狹路上倒車,只能一步步越走越遠。在光榮革命中,沒有一方最終戰(zhàn)勝另一方。只是大家都接受了最近的教訓,不敢再冒自焚其宅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