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前言
張廣建
來甘之前的張廣建
挾袁聲威入主甘政
重用私人政風惡劣
重稅盤剝激起民變
失去靠山后狼狽離甘
陸洪濤
出身北洋老班底
巧逢政潮攫甘督
任用私人埋禍根
津門悄然作寓公
劉郁芬
從教練官到師長
率國民軍部隊入據甘肅
國民軍統(tǒng)治下的甘肅社會
震蕩甘、寧、青的河涼事變
離開甘肅和最后結局
孫連仲
少年志向在從軍
由士兵升至將軍
跟隨馮玉祥響應北伐
出任青海省第一任主席
東調甘肅擴軍備戰(zhàn)
參加內戰(zhàn)損兵折將
走上華北抗日戰(zhàn)場
臺兒莊戰(zhàn)役留英名
在湖北繼續(xù)堅持抗戰(zhàn)
后期和晚年的情況
朱紹良
前期的簡單經歷
主持甘政一統(tǒng)號令
領導“三馬”拒孫之役
堵截紅軍煞費苦心
二度主甘和任八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
羈縻諸馬進軍新疆
朱紹良統(tǒng)治下的政風種種
在大陸的最后時日和去臺之后
谷正倫
家況及早期活動
參加北伐和投靠蔣介石
蔣介石政權的“憲兵之父”
調任甘肅省政府主席
在甘肅的建設舉措
離開甘肅之后
郭寄嶠
由混跡奉軍到追隨衛(wèi)立煌
同八路軍合作抗戰(zhàn)
蔣介石說他是“標準參謀長”
“治甘方針”成了一紙空文
內戰(zhàn)失敗凄涼而去
馬福祥
馬鴻逵
顯赫的家世
以“善變”應付動蕩的時局
跟隨馮玉祥響應北伐
權衡得失
反馮投蔣
統(tǒng)治寧夏17年的軍政舉措
參加內戰(zhàn)失敗后逃往臺灣
馬鴻賓
家族淵源步入西北軍政界
在寧夏鎮(zhèn)守使任內
從附馮到歸蔣
任期最短
暫的甘肅省主席
參與“三馬拒孫”
率部抗日有功民族
回到了人民的陣營
馬麒與馬麟
馬步芳
“青海王”的家族淵源
與國民軍周旋
擁蔣反馮三馬拒孫
阻截紅軍血債累累
消極抗日一心坐大
參與內戰(zhàn)夢想成為“西北王”
馬步芳軍閥武裝力量的瓦解
馬步青
1930年前在軍界的經歷
入據涼州堵?lián)艏t軍
逞霸一方聚斂財富
被馬步芳剝奪了兵權
軍閥地主的豪侈生活
鄧寶珊
早期參加民主革命活動
參與國民軍的創(chuàng)建
和共產黨人的合作與友誼
“九·一八”后復出軍政界
團結抗日支撐北線
走向和平起義的道路
黃正清
父親宮布德主的傳奇式經歷
隨嘉木樣五世到甘南
黃氏父子領導驅馬斗爭
良師益友宣俠父
安境保民力圖自存
起義之后至今的經歷
艾羅
金樹仁
投靠恩師官運亨通
適逢政變繼楊治疆
主新五年政績不著
措施不當激起民變
再歷政變黯然下臺
陳珪璋
一個冒險游蕩的少年
聚嘯山林攻城掠寨
接受改編稱雄隴東
聯(lián)陜迎孫爭權被殺
魯大昌
反國民軍的“英雄”
崛起于岷洮之間
割據一方的“隴南王”
截擊紅軍
遭到慘敗
明升暗降離開老巢
辛樹幟
早年立志教育救國
出任西北農學院院長
創(chuàng)辦國立蘭州大學
重當西農掌門人
開創(chuàng)中國農史研究的新領域
張心一
早年的求學經歷
留學歸來忙農調
騎自行車下鄉(xiāng)的“平民廳長”
為開發(fā)西北建功厥偉
為新中國的農業(yè)發(fā)展勤奮工作
鄧春蘭與鄧春膏
青少年時代良好的家庭熏陶
鄧春蘭發(fā)出開放大學女禁第一聲
姐弟同投身五四新文化運動
鄧春膏極力維持甘肅學院
馬萬福
東鄉(xiāng)族的青年宗教才俊
麥加學經萌發(fā)宗教改革思想
獨樹一幟立新教
依靠政治力量發(fā)展新教勢力
喜饒嘉措
幼年出家精修佛法
安多高僧揚名衛(wèi)藏
抵制英國侵略反對分裂
溝通藏漢宣傳抗戰(zhàn)
致力于祖國統(tǒng)一民族團結
黨的諍友不白之冤終洗盡
附錄 民國時期甘寧青最高統(tǒng)治人物一覽表
后記
增訂本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