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的青少年時代》由廖靜文原著,崔立秋改編。徐悲鴻人生的一幕幕會不期然地閃現在腦海。有時劃過的是悲鴻隱忍著饑餓和疼痛在作畫,有時又閃過悲鴻在絕望中悲號著沖向黃浦江邊,有時悲鴻笑著和齊白石探討書畫,有時悲鴻摩挲著他收藏的《八十七神仙卷》,臉上是難抑的激動和興奮……從四赴上海叩開求學的大門,到成為一個藝術大師,悲鴻用堅韌詮釋著自己的生命。當一次又一次的困難襲來時,是什么力量在支撐著這個瘦弱的年輕人呢?悲鴻自己的話“愛畫入骨髓”也許是最好的解答。我想人生因為有愛才有意義,徐悲鴻正因為對美術愛得深沉,才會在藝術道路上積極求索,百折不撓。正因為愛到骨髓里,所以有了對其他藝術品類的喜愛,有了對藝術家的惺惺相惜,有了對中西方藝術交融的探索,有了對國家美術事業(yè)發(fā)展全局的關心。正因為由內心對美術的小愛勃發(fā)了大愛,徐悲鴻在中國美術史上畫上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筆。 人生很短暫,有了愛便有了寄托,為了這個寄托而忙碌一生,這一生便是精彩的。 《徐悲鴻的青少年時代》適合青少年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