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病史、物理檢查和心臟聽診
一、病史
二、物理檢查
(一)動脈脈搏
(二)頸靜脈脈搏
(三)心前區(qū)觸診
三、心臟聽診
(一)心音
(二)心臟雜音
(三)收縮期雜音
(四)舒張期雜音
(五)連續(xù)性雜音
(六)心包摩擦音
四、心臟雜音患者的處理方式
第2章 靜息心電圖
一、心室的除極與復極
二、心電圖導聯(lián)
(一)標準和肢體導聯(lián)
(二)單極胸前導聯(lián)
三、正常心臟的電活動:心室除極
四、電軸
五、心臟記憶
六、ST段異常
右胸導聯(lián)選擇性、非缺血性ST段抬高
七、異常Q波
八、缺血性T波改變
九、繼發(fā)性ST-T波改變
十、非特異性ST-T波改變
十一、急性心肌梗死
(一)確定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阻塞的部位
(二)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心電圖演變
(三)Q波型心肌梗死的定位
十二、心包炎
十三、室內傳導異常
(一)左前分支傳導阻滯
(二)左后分支傳導阻滯
(三)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
(四)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
(五)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
(六)非特異性室內傳導障礙
十四、顯性預激綜合征患者寬大的ORS復合波
十五,不同部位的心室起搏所誘發(fā)的寬ORS復合波
十六.左心室肥厚
十七、導致或產生右心室肥厚和擴大的進程
十八、O-T間期、正常,延長和離散
十九、電解質紊亂
(一)高鉀血癥
(二)低鉀血癥
(三)低鎂血癥和高鎂血癥
(四)高鈣血癥和其他導致Q-T間期縮短的原因
第3章 心臟的X線檢查
一、概述
二、X線攝片觀察解剖變化
(一)肺血管系統(tǒng)
(二)肺水腫
(三)心臟大小
(四)心臟輪廓
(五)異常的密度
(六)異常的透光度
(七)肺血管系統(tǒng)
(八)心力衰竭
第4章 心肌缺血的無創(chuàng)性檢查
一、負荷誘導心肌缺血的機制
二、概率和基于危險所作決定的基礎
(一)負荷試驗的理想選擇-貝斯定理的理解
(二)診斷的準確性及檢驗偏倚
(三)為什么負荷試驗結果可很好地評估預后
三.心肌缺血時負荷試驗的證據摘要
(一)運動心電圖預測的準確性-理想的踏車運動資料
(二)運動以及藥物負荷影像學檢查選擇
四、最新的心臟影像學檢查
(一)負荷超聲心動圖基本原理
(二)負荷門控核素(SPECT/PET)顯像
(三)心臟導管的選擇
……
第5章 心功能異常的無創(chuàng)性檢查
第6章 心臟CT和心臟磁共振成像
第7章 心導管術和冠狀動脈造影
第8章 心律失常和傳導紊亂的機制
第9章 心律失?;颊叩奶幚?br />第10章 房顫,房撲和室上性心動過速
第11章 室性心律失常
第12章 緩慢性心律失常與起搏器
第13章 長期連續(xù)的心電圖記錄
第14章 電生理學評估的方法
第15章 心律失常的消融治療
第16章 心臟電除顫和電復律的方法
第17章 暈厥的診斷及治療
第18章 心源性猝死
第19章 心肺復蘇和復蘇后的處理
第20章 心力衰竭的診斷和治療
第21章 血脂異常和其他心臟危險因素
第22章 慢性缺血性心臟病的治療
第23章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定義和發(fā)病機制
第24章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診斷及治療
第25章 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診斷與治療
第26章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第27章 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療
第28章 系統(tǒng)性高血壓的發(fā)病機制和病因學
第29章 高血壓病的診斷與治療
第30章 肺動脈高壓
第31章 肺栓塞
第32章 主動脈瓣疾病
第33章 二尖瓣狹窄
第34章 二尖瓣反流(包括二尖瓣脫垂)
第35章 三尖瓣和肺動脈瓣疾病
第36章 人工心臟瓣膜的臨床應用
第37章 瓣膜性心臟病的抗凝血治療
第38章 感染性心內膜
第39章 擴張型心肌病
第40章 肥厚型心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