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政治(典藏版)》圍繞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來展開討論“每個人的政治”問題,他提出:合作的條件“和”策略是最可信賴的合作方式,是在互相傷害最小化的條件下去謀求互惠利益的最大化。共在存在論事的問題比物的問題更重要;我行的問題比我思的問題更重要。我行故我在,我在必與他人共在,因此,共在先于存在。道德金規(guī)則的新版本要以“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代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由己及人”的方法論中,可能眼界只有一個,即“我”的眼界,而“由人至人”的方法論則包含了所有的可能眼界,這樣才有可能尊重每個人。這個把每個人的精神考慮在內的方法也可以稱為“無人被排擠”的原則。預付人權理論每個人生來就獲得人類預付借貸給他的與任何他人相同的權利,人權雖然不勞而授,但絕非不勞而享。否則損害公正。一個人獲得并接受了預付人權就意味著承諾了做人的責任,并且將以完成做人的責任來償還所借貸的權利。如果拒絕了預付人權所要求的部分或全部義務,就視同自動放棄了部分或全部人權。精神政治的四大發(fā)明基督教主張的心靈管理、宣傳、群眾和絕對敵人,所有這些發(fā)明都是為了再造心靈。宗教在今天的世俗社會已不再具有統(tǒng)治地位。但社會的各個方面已經在模仿宗教的政治模式上走得太遠了。宗教把思想論辯變成話語斗爭和政治宣傳,把生活方式變成政治問題,把知識問題變成權力問題,把觀念變成意識形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