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哲學理論當代社會哲學引論:唯物史觀與轉型發(fā)展

當代社會哲學引論:唯物史觀與轉型發(fā)展

當代社會哲學引論:唯物史觀與轉型發(fā)展

定 價:¥62.00

作 者: 楊俊一 著
出版社: 上海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哲學/宗教 哲學理論與流派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67111394 出版時間: 2014-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 386 字數:  

內容簡介

  《當代社會哲學引論:唯物史觀與轉型發(fā)展》是一部關于當代社會哲學——轉型發(fā)展哲學的專題性論著集,強化問題意識與轉型發(fā)展。全書分上中下三編二十六章,分別為“轉型變遷論”、“轉型博弈論”、“轉型制度論”。全書的學術背景和知識結構體現了五個方面的理論范式和要素:一是唯物史觀的經典文獻,二是新制度主義經濟學的“制度變遷”的理論與方法,三是轉型經濟學、發(fā)展經濟學提出的問題與路徑,四是發(fā)展社會學人本發(fā)展論和文化發(fā)展論的思想元素,五是當代中國轉型發(fā)展問題的理論反思。

作者簡介

  楊俊一,1958年生,上海政法學院教授、經濟學博士、上海大學博士生導師、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全國應用哲學研究會副會長;全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理事;全國人學學會理事;曾出版《實踐哲學論》、《制度變遷與管理創(chuàng)新》等論著(編著)二十余部;曾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態(tài)》、《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等核心刊物上發(fā)表論文8O余篇,并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高校文摘》轉載30余篇。

圖書目錄

導論
一、為什么是發(fā)展?為什么是現代化?
二、為什么是新發(fā)展觀?為什么是社會哲學?
三、轉型發(fā)展:建構主義或結構主義
上編  轉變變遷論
第一章 實踐與“廣義歷史唯物論”
一、重讀“文本歷史唯物論”
二、當代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新原理”
三、理論創(chuàng)新模式的解釋張力
第二章 馬克思社會發(fā)展理論的“三維模式”
一、馬克思西方社會發(fā)展的“更替模式”
二、馬克思東方社會發(fā)展的“跨越模式”
三、馬克思歐美轉型發(fā)展的“變遷模式”
第三章 “晚年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的構想
一、“后馬克思主義”與“晚年馬克思”的“對話”
二、《資本論》第三卷“股份生產方式”改造的構想‘
三、“后《資本論》時代”生產方式的變遷
四、中國小康社會結構整合的構想
第四章 實踐模式與社會發(fā)展歷時形態(tài)
一、實踐模式的結構:生產與交往
二、實踐模式的“邏輯一歷史”前提
三、勞力經濟模式:勞動力與產權制度
四、資源經濟模式:從“資本”到“社會”
五、知識經濟模式:“知識決定未來”
第五章 “企業(yè)制度”變遷與社會結構轉型
一、制度變遷與中國企業(yè)定位的分析
二、中國企業(yè)制度變遷的社會學考察
三、企業(yè)制度變遷誘致社會結構轉型
第六章 “單位制度”變遷與社會結構轉型
一、民生社會:權利平等、正義優(yōu)先
二、“兩位一體”:“企國同構”的“單位制度”(1949-1978)
三、“三位一體”:從“市民制度”到“企群分立”(1978-2003)
四、“四位一體”:歷史優(yōu)先還是價值超越?(2003-2008)
第七章 “社會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與社會結構轉型
一、現代社會管理的“思想路線圖”
二、當代中國社會管理的思想原則
三、社會管理基本問題及其主體結構分析
第八章 當代唯物史觀的本體論轉向
一、和諧論:當代唯物史觀本體論的創(chuàng)新
二、社會論:當代唯物史觀本體結構的創(chuàng)新
三、人本論:當代唯物史觀本體范式的創(chuàng)新
四、分享論:當代唯物史觀價值模式的創(chuàng)新
第九章 社會哲學的后現代轉向
一、現代性、后現代性與產業(yè)結構轉型
二、后現代轉向:利奧塔、鮑德里亞與詹明信
三、解構之超越:唯物史觀的實踐建構
中編  轉型博弈論
第十章 人性模式:哲學與經濟學比較分析
一、何謂“現實人”模式
二、人性模式差異的比較分析
三、人學:人性模式創(chuàng)新的分析構架
第十一章 社會轉型與人的“實現形式”
一、轉型期人的生產交往關系變遷
二、轉型期人的“實現形式”變遷
三、轉型期人多向度的“實現形式”
第十二章 社會轉型與價值選擇的“悖論命題”
一、“經濟人”還是“道德人”?
二、生產主義文化還是消費主義文化?
三、短缺倫理還是致富倫理?
四、“事實存在”還是“真實存在”?
第十三章 “囚徒困境”博弈模型的價值論闡釋
一、“囚徒困境”與道德選擇策略
二、道德選擇對策的價值論分析
三、群體與個體:二元結構的價值整合
第十四章 價值“擇優(yōu)博弈”與理想信念整合
一、理想信念“生產”與擇優(yōu)博弈
二、價值擇優(yōu)博弈的目標定位
三、價值擇優(yōu)博弈的整合功能
第十五章 理想信念機制與價值模式變遷
一、理想信念與“相信機制”
二、理想信念價值模式的變遷
三、轉型期理想信念的功能分析
第十六章 意識形態(tài)新視閾:超越新制度主義
一、意識形態(tài)的邊界及其價值系統
二、意識形態(tài)在制度變遷中的功能
三、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創(chuàng)新視閾
第十七章 意識形態(tài)功能及其弱化的道德風險
一、意識形態(tài)“制度功能”的分析
二、意識形態(tài)弱化的“道德風險”
三、意識形態(tài)在企業(yè)管理中的文化功能
第十八章 跨文化管理的價值分析與整合
一、管理文化模式:機制與功能
二、西方管理文化模式的價值觀
三、中國管理文化模式的價值觀
四、跨文化管理差異比較的整合模式
下編  轉型制度論
第十九章 “制度是交往的產物”
一、制度本質認識的三維尺度
二、人性諸假設與制度行為
三、“制度人”:韋伯與威廉姆森
第二十章 制度起源論:技術、交往與秩序
一、馬克思與恩格斯的產權制度起源論
二、諾思的產權制度起源論
三、哈耶克的制度認識論:知識與秩序
四、埃格特森的制度博弈論
第二十一章 制度資本的結構與功能
一、信念與制度資本的再生產
二、制度結構及其“經濟一社會”功能
第二十二章 集體行動與國家制度行為
一、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
二、諾思:國家制度行為的分析
第二十三章 產權與制度的變遷形式
一、產權變遷:外部收益內部化
二、誘致性制度變遷
三、強制性制度變遷
第二十四章 制度創(chuàng)新模型:諾思與布羅姆利
一、制度創(chuàng)新的諾思模型
二、制度變遷的布羅姆利模型
第二十五章 “內部人控制”與激勵制度創(chuàng)新
一、“兩權分離”中的委托代理關系
二、傳統公有制代理機制的效率分析
三、改革試點中委托代理關系的特點
四、組織激勵方式的制度創(chuàng)新
第二十六章 馬克思制度變遷思想的當代視閾
一、馬克思制度變遷思想的分析構架
二、馬克思制度變遷史的結構分析
三、馬克思制度變遷維度的創(chuàng)新構想
附錄
現代的,太現代的!——模仿解構主義“書寫”的一篇習作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