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緒論
0.1 現(xiàn)象觀察一:當代西方建筑倫理思潮
0.2 現(xiàn)象觀察二:當代中國建筑領域的倫理失語
0.3 問題的提出及研究策略
1 建筑倫理的本體探求及相關領域的追問
1.1 建筑倫理議題還是建筑道德議題
1.1.1 倫理與道德
1.1.2 模糊的建筑倫理概念
1.2 建筑倫理的本質
1.2.1 倫理代理:解讀建筑倫理的一種方式
1.2.2 建筑倫理的界定和基本要素
1.3 建筑倫理與建筑價值
1.3.1 倫理與價值的關系如何
1.3.2 價值:建筑倫理“層”的屬性
1.3.3 價值:建筑倫理的多樣性
1.4 藝術倫理之辯
1.4.1 藝術需要拒絕倫理嗎?
1.4.2 藝術學領域關于道德與美學關系的爭論
1.4.3 藝術自治論的倫理追問
1.4.4 藝術的倫理實踐——當代藝術批判性空間實踐
本章小結
2 西方現(xiàn)代建筑發(fā)展歷程中的倫理話語
2.1 從維特魯威到現(xiàn)代建筑先驅者:西方建筑理論固有的倫理維度
2.2 西方現(xiàn)代主義建筑運動的倫理特征
2.2.1 誰主沉浮——建筑師的隱匿與時代精神的彰顯
2.2.2 政治關聯(lián)——建筑的革命與政治的訴求
2.2.3 救贖使命——理性的普世與烏托邦的普適
2.3 后現(xiàn)代的倫理策略及其反思
2.3.1 反叛——后現(xiàn)代主義的倫理斷裂
2.3.2 矛盾——“反”倫理的自我悖論
2.3.3 反觀——后現(xiàn)代語境中的倫理轉向
本章小結
3 西方建筑倫理研究的模式(上)
3.1 一個遲到的領域和它所處的不同語境
3.2 理性主義模式:建筑的誠實與謊言
3.2.1 普金:宗教復興與建筑倫理
3.2.2 拉斯金及其后續(xù)者
3.2.3 結構表現(xiàn)主義的異化
3.2.4 批判與反思
3.3 以哈里斯為代表的大陸哲學模式
3.3.1 觀點簡述
3.3.2 對哈里斯建筑倫理思想的批判性解讀
3.3.3 坎尼夫的“城市倫理”及其他
3.3.4 實踐領域的呼應
3.4 社會批判模式:城市空間與社會公正
3.4.1 政治、倫理與建筑
3.4.2 建筑與社會公正的向度
3.4.3 社會批判模式的本質:社會一空間辯證法
3.4.4 倫理霸權:社會批判模式潛在的“危險性”
4 西方建筑倫理研究的模式(下)
4.1 思維的轉換:倫理學視角下的建筑話語
4.2 倫理學的文本及其與建筑的關聯(lián)
4.3 在經典倫理學中尋找建筑倫理
4.4 在環(huán)境倫理學中尋找建筑倫理
4.4.1 倫理拓展主義
4.4.2 從自然環(huán)境到人工環(huán)境
4.4.3 從自然生態(tài)到社會生態(tài)
4.5 在職業(yè)倫理中尋找建筑倫理
4.5.1 職業(yè)與職業(yè)倫理
4.5.2 建筑職業(yè)及其倫理特征
4.5.3 建筑職業(yè)倫理困境的反思
4.6 案例分析:建筑倫理的復雜性與矛盾性
第3章、第4章小結
5 通達彼岸的努力——建筑倫理的實現(xiàn)途徑探求
5.1 內省——建筑師責任定位的思索
5.1.1 退卻與重建
5.1.2 新的沙文主義
5.2 外制——建筑倫理準則的探索
5.2.1 AIA建筑倫理準則的百年歷程
5.2.2 NCARB成員行為準則
5.2.3 ASCE倫理準則及其他
5.2.4 對建筑倫理準則的評價與反思
5.3 教育——建筑倫理教育的探索
5.3.1 對建筑教育的反思:為什么需要建筑倫理教育?
5.3.2 人格與創(chuàng)造力問題:倫理可教嗎?
5.3.3 建筑倫理教育的實踐:如何進行建筑倫理教育?
本章小結
6 結語:普世、個體、職業(yè)三位制衡下的建筑倫理及當代中國建筑倫理建設展望
6.1 三位制衡的建筑倫理話語及其意義
6.1.1 現(xiàn)代性的三種倫理話語形態(tài)
6.1.2 歷史的線索及新的問題
6.1.3 三位制衡的意義
6.2 對中國建筑倫理建設的幾點思考
6.2.1 建筑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倫理視閾作為一種可能途徑
6.2.2 倫理制度建設——建筑師的倫理約束
6.2.3 建筑倫理教育——并非象牙塔內的說教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