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互補與前瞻:從思維、哲學、歷史比較出發(fā)》針對之讀者頗為廣泛,凡是對外邦文化遺產不太熟悉的中國人、美國人和歐洲人,皆其對象。因此在書中先行概述東西方歷史文化、社會結構、經濟形態(tài)及各方主流思想的發(fā)展,實有其必要;至少這樣可以提供充分的背景資料,幫助讀者消化本書在最后兩章(即第十二、十三章)所闡述的主要論點。因此,《中西文化互補與前瞻:從思維、哲學、歷史比較出發(fā)》的概述占了過半篇幅。作者廣泛引用史學、哲學、經濟學界杰出人物的論述,尤其倚重比較文化學權威學者如郝大維和安樂哲的觀點,編織出一幅中西方歷史文明的客觀圖景,彰顯出各自文明在時光長廊中的輝煌、衰落及種種文化的交流互動。作者將這些論點予以引申,然后加上他自己的解讀評析。這部分內容學習性強、資料豐富、結構嚴謹,盡管有時難免簡略。事實上,認真的讀者,如已具有自身文化背景,同時又希望了解其他文化的常識,正可從《中西文化互補與前瞻:從思維、哲學、歷史比較出發(fā)》第一、二、四、五、六、七、八、九各章,找到寶貴資源,并從此進一步權衡作者的主要論點——即東西方今后必須認真努力,互相學習——是否有充足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