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特別是隨著清末“新政”在蒙古地區(qū)的全面推行和清朝封建統(tǒng)治的覆滅,蒙古社會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時期。在這樣的背景下,原有的行政建制有了新的變化。這種行政建制上的變遷一直延續(xù)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56年)。研究這變遷過程的前因后果、發(fā)展變化的歷史軌跡和特點及其影響,有利于對更深地認識近代內蒙古行政制度變遷。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充分利用相關資料,用比較研究方法首次較系統(tǒng)地探討和研究了近代內蒙古行政建制變遷的起因、過程和影響。同時提出了傳承和發(fā)展蒙古文化視角挖掘內蒙古盟旗行政建制的合理因素,為建設和諧內蒙古服務問題。全文由前言、正文、結語、附錄四部分組成。前言部分,介紹了本文選題及其意義、研究現狀、所利用的基本史料及采用的研究方法。正文共有六章。第一章,概述內蒙古行政建制歷史源源,探討和研究晚清內蒙古行政建制變遷過程。笫二章,分析了民國政府對內蒙古行政建制改變的原因、過程,并對大肆開墾蒙旗土地與蒙古族遭受深重災難做探討。第三章,探討了國民政府對內蒙古行政建制改變的過程、影響。第四章,對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內蒙古行政建制上的變遷分三個空間區(qū)(“滿統(tǒng)區(qū)”、“國統(tǒng)區(qū)”、“蒙疆區(qū)”),在各自空間區(qū)內的盟旗行政建制的變化、調整做了分析和探討。在三個空間區(qū)間形成了盟旗建制變化的縱橫比較。第五章,抗戰(zhàn)勝利后國共兩黨對內蒙古民族問題的不同對策做了對比、探討和分析,第六章,對未能進入內蒙古自治區(qū)管轄蒙旗行政建制變遷做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