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茅家琦
自序
導論
一、選題意義
二、相關研究成果綜述
三、全書篇章結構
第一章 “胸中自有魯春秋”
——章太炎、連橫對于“春秋大義”民族思想態(tài)度之比較(上)
第一節(jié) 對于“嚴夷夏之辨”民族思想態(tài)度之比較
一、“嚴夷夏之辨”界定標準之比較
二、“嚴夷夏之辨”含義闡釋之比較
三、“嚴夷夏之辨”現(xiàn)代課題之比較
第二節(jié) 對于“存亡繼絕”民族思想態(tài)度之比較
一、亡國之痛、故國之戀和復國之望——“國統(tǒng)”之存繼方面
二、“延國學于一線”——“學統(tǒng)”之存繼方面
三、提倡和傳承儒家道義——“道統(tǒng)”之存繼方面
四、整理和修撰華夏民族的姓氏譜系——“族統(tǒng)”之存繼方面
第三節(jié) 對于“榮復仇”民族思想態(tài)度之比較
一、將“榮復仇”民族思想用于輿論宣傳
二、章太炎對“仇滿”、“逐滿”的論述
三、連橫對“復家仇”、“復國仇”的論述
第二章 “胸中自有魯春秋”
——章太炎、連橫對于“春秋大義”民族思想態(tài)度之比較(下)
第一節(jié) 章太炎、連橫對于“春秋大義”民族思想態(tài)度相似性的成因
一、家族因素
二、地域因素
第二節(jié) 章太炎、連橫對于“春秋大義”民族思想態(tài)度差異性的成因
一、家族因素
二、地域因素
三、經學派別因素
四、歷史文化哲學思想因素
第三章 “歷史為民族之魂”
——章太炎、連橫民族歷史思想之比較
第一節(jié) 章太炎、連橫高度重視民族歷史的重大意義
第二節(jié) 章太炎、連橫“正統(tǒng)”民族歷史觀之比較
一、章太炎的“正統(tǒng)”民族歷史觀
二、連橫的“正統(tǒng)”民族歷史觀
三、章太炎、連橫“正統(tǒng)”民族歷史觀之區(qū)別
第三節(jié) 章太炎關于民族歷史演化和本質屬性的思想
一、章太炎關于民族歷史演化的思想
二、章太炎關于民族歷史本質屬性的思想
第四章 “現(xiàn)代化”思潮中章太炎、連橫民族語文思想之比較
第一節(jié) 民族語文“現(xiàn)代化”思潮的主要表現(xiàn)
一、批判漢語文“難學”、“野蠻落后”而追求“拼音文字”
二、批判文言文妨害“民智”、“國強”而追求白話文
三、批判漢語文詞匯貧乏而追求“新名詞”
四、“欲語言統(tǒng)一,則必先求文字之簡易”
第二節(jié) 章太炎、連橫運用民族語文“衛(wèi)國性”、“類種族”
一、民族語文“衛(wèi)國性”、“類種族”功用的充分理據(jù)
二、章太炎、連橫運用民族語文“衛(wèi)國性”
三、章太炎、連橫運用民族語文“類種族”
第三節(jié) 章太炎、連橫致力于建設健康、規(guī)范、統(tǒng)一的民族語文
一、堅決否定“限制漢字論”
二、反對異族語文對民族語文的摻雜、滲透
三、章太炎對“言文一致”理論的貢獻
四、連橫對“臺灣話文運動”的貢獻
第五章 章太炎、連橫“群學”思想之比較
——基于民族共同心理-倫理的探討(上)
第一節(jié) 近代“群學”的基本內涵、思想淵源和思想傾向
一、基本內涵
二、思想淵源
三、思想傾向
第二節(jié) 章太炎、連橫“群學”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章太炎“群學”思想的基本特征
二、連橫“群學”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 章太炎、連橫“群學”思想之比較
——基于民族共同心理-倫理的探討(下)
第一節(jié) 章太炎、連橫“群學”思想的殊途同歸
一、在群己關系定位上,章太炎偏重“一身之我”而連橫偏重“一群之我”
二、在群體性文化資源運用上,章太炎“反宗法”而連橫“擬宗法”
三、在群體進化觀上,章太炎尊重“人道”而連橫崇尚“競爭”
第二節(jié) 章太炎、連橫“群學”思想差異性的影響因素
一、影響兩人“群學”思想的因素
二、影響章太炎“群學”思想的主要因素
三、影響連橫“群學”思想的主要因素
第七章 “用國粹激動種姓”
——章太炎、連橫關于民族文化宣傳的一致思想
第一節(jié)“用國粹激動種姓”輿論宣傳的時代背景
一、章太炎“國粹”宣傳的時代背景
二、連橫“國粹”宣傳的時代背景
三、時代背景的相似性
第二節(jié) 章太炎、連橫“用國粹激動種姓”輿論宣傳思想分析
一、選取的分析樣本領域——民族語文領域
二、章太炎“用國粹激動種姓”宣傳思想分析
三、連橫“用國粹激動種姓”宣傳思想分析
第三節(jié)《國民日日報》:章太炎、連橫“國粹”宣傳思想的重要載體
一、章太炎在《國民日日報》中的“國粹”宣傳思想
二、連橫在《國民日日報》中的“國粹”宣傳思想
三、章太炎、連橫在《國民日日報》中的“國粹”宣傳思想的一致性
結語
附錄:章太炎“以文字為準”的文學文化思想分析
——與連橫比較的視角
一、章太炎“以文字為準”文學文化思想的基本內涵
二、章太炎“以文字為準”思想與連橫相關思想之比較
三、差別成因分析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