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一、吐蕃統(tǒng)治敦煌與莫高窟的營建
二、莫高窟吐蕃晚期洞窟藝術的變革
三、陰窟概況與陰氏家族
四、陰窟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
五、本書研究的內容、角度
第一章 主室東壁圖像與洞窟主題
第一節(jié) 《報恩變》
一、陰窟《報恩變》的情節(jié) 和特點
二、須閉提、善友太子本生故事
三、鹿母夫人故事
第二節(jié) 《陰嘉政父母供養(yǎng)像》
一、主室窟門上方的供養(yǎng)人像
二、持爐胡跪的功德主供養(yǎng)像
三、持爐胡跪與佛事活動、吐蕃習俗
四、邈真與窟主父母供養(yǎng)像
五、家窟與祀祖
第三節(jié) 《維摩變》
一、陰窟《維摩變》的情節(jié) 和特點
二、吐蕃時期贊普及隨從像的演進
三、帝王、贊普問疾的政治內涵
第四節(jié) 主室東壁圖像的設計
第二章 主室西壁龕內壁畫與主尊釋迦
第一節(jié) 《佛本行故事》
一、龕內北壁東扇
二、龕內北壁中扇
三、龕內北壁西扇
四、龕內西壁北起第一扇
五、龕內西壁北起第二扇
第二節(jié) 《本生故事》
一、《轉輪王本生》
二、《薩埵那太子本生》
三、《善友太子本生》
第三節(jié) 《瑞像圖》
一、盝頂西披
二、盝頂東披
三、盝頂南披
四、盝頂北披
五、屏風式《瑞像圖》的特點
六、陰窟《瑞像圖》的相關問題與瑞像信仰
第四節(jié) 主室西壁龕內圖像的設計
第三章 主室西壁《文殊、普賢并侍從圖》與相關化現(xiàn)、行愿圖
第一節(jié) 《文殊、普賢并侍從圖》的新樣式與侍從名稱的考證
一、陰窟《文殊、普賢并侍從圖》的新樣式
二、文殊、普賢侍從之一:菩薩天女與昆侖奴
三、文殊、普賢侍從之二:天龍八部等護法神
四、文殊、普賢侍從之三:帝釋天和大梵天
第二節(jié) 《文殊、普賢并侍從圖》的形成與法華、華嚴信仰
一、騎象普賢像的出現(xiàn)與法華信仰
二、騎獅文殊、騎象普賢像的對應與法華信仰
三、《文殊、普賢并侍從圖》的形成與華嚴信仰
第三節(jié) 吐蕃時期的《五臺山化現(xiàn)圖》與五臺山信仰
一、吐蕃時期的《五臺山化現(xiàn)圖》
二、唐《五臺山圖》《五臺山化現(xiàn)圖》和《五臺山十寺脈絡圖》
三、五臺山信仰與護國思想
第四節(jié) 吐蕃時期的《普賢行愿圖》《普賢并萬菩薩化現(xiàn)圖》與相關問題
一、《普賢行愿圖》和《普賢菩薩行愿王經》
二、《普賢并萬菩薩化現(xiàn)圖》與五臺山信仰
三、普賢像與相關佛事
第五節(jié) 主室西壁龕外圖像的設計
第四章 主室南、北壁經變的流行和對應
第一節(jié) 屏風式
一、經變的構圖:從中堂式到屏風式
二、龕內屏風的過渡
三、屏風的普及及其對墓葬空間裝飾的影響
第二節(jié) 吐蕃時期經變對應的現(xiàn)象
一、前賢的研究
二、經變對應關系、方位的統(tǒng)計
第三節(jié) 往生凈土:《西方變》與《藥師變》的流行和對應
一、陰窟《西方變》《藥師變》的特點及對應的現(xiàn)象
二、《西方變》《藥師變》的流行與佛教宗派
三、西方凈土信仰與喪葬禮俗
四、藥師信仰與薦亡
第四節(jié) 生天:《彌勒變》與《天請問變》的流行和對應
一、《天請問變》上部的天宮
二、《天請問經》與薦亡修福
三、生天
第五節(jié) 《法華變》與《華嚴變》的流行和對應
一、陰窟《法華變》的特點
二、陰窟《華嚴變》的特點和圖本來源
三、《法華變》與《華嚴變》對應的原因
四、薦亡與往生
第六節(jié) 主室南、北壁圖像的設計
第五章 洞窟圖像與佛事
第一節(jié) 吐蕃時期佛事的盛行
一、洪辯”。與佛事
二、吐蕃統(tǒng)治者與佛事
三、與民眾生活有關的佛事
第二節(jié) 家窟與佛事道場
一、家窟與佛事
二、洞窟空間與佛事道場
第三節(jié) 經變與佛事
一、《西方變》與西方凈土行儀
二、《彌勒變》與彌勒上生行儀
三、《法華變》《華嚴變》與相關佛事
第四節(jié) 陰窟圖像與佛事
結語
附錄一 大番故敦煌郡莫高窟陰處士公修功德記
附錄二 莫高窟吐蕃時期石窟分布區(qū)域表
圖版來源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