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前言
英文版序言
美國1936 年
走出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
培養(yǎng)正確的認知方式,必須摒除比較
靜止和變得靜止是截然不同的境地
你是怎樣,世界就是怎樣
覺察可分為三個階段
撇開防衛(wèi)和進攻進行思考
尋找安全感是一個自我毀滅的過程
重要的是理解渴望本身,而不是渴望的對象
正確的思維需要無為的、無選擇的覺察
心靈必要每日逝去,才能得到永生
美國1946 年
首先我們必須對自己的意向非常清楚
悲傷的根源就是自我的擴張活動
緊握自己的信仰或經歷不放,只會滋生偏執(zhí)
如何才能終結自我
實現(xiàn)覺察才能轉化理智
理智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和悲傷
印度1947 年
只有在自知中,才能得到救贖
要理解生命,就不能有任何結論
問題不在于世界,而在于你
使思想從次要的事情中解放出來
停止找尋,快樂才會出現(xiàn)
努力就是分心
停止努力才會有創(chuàng)造出現(xiàn)
“變成”本身就是貪婪
苦難要去理解而不是去克服
正確的思考是隨著對“當下實相”的理解而來
冥想就是終結者思想
在印度的電臺演講1947— 1948年
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
生存之道
和平之路
印度1948 年
真理必須在當下認知
有模仿就會導致分裂
僅是外界的轉化不會給你帶來任何快樂
只有當思考者消失,真實才會出現(xiàn)
應對悲傷涉及三個方面
正確的思想和正確的思考是兩種不同的狀態(tài)
卸下偏見的裝甲
生命一定要經歷掙扎和痛苦嗎?
能夠不加任何斗爭地生活嗎?
自知不需要任何積累起來的知識
自知是智慧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