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湯達,19世紀法國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是法國19世紀上半葉最具獨創(chuàng)性、最復雜的作家之一。他被后人尊稱為“小說家中的小說家”“現代心理小說之父”……他留給世人的巨大精神遺產包括數部長篇小說,數十篇短篇或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游記。 他以準確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練的筆法而聞名。他被認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現實主義的實踐者之一。著名的作品有《紅與黑》和《帕爾馬修道院》等。羅新璋,1936年生,浙江上虞人。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畢業(yè)。1963年起先后在外文局中國文學雜志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譯審。作家。著有論文《我國自成體系的翻譯理論》、《中外翻譯觀之“似”與“等”》,編輯《翻譯論集》,譯著《列那狐的故事》、《特利斯當與伊瑟》、《紅與黑》等。他曾在國家外文局《中國文學》雜志社長期從事中譯法文學翻譯工作,1980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他編譯《巴黎公社公告選》,校讀《傅雷譯文集》全15卷。譯有《特利期當伊瑟》、《列那狐的故事》、《紅與黑》及《栗樹下的晚餐》。所譯《紅與黑》譯本被公認為重譯外國文學名著的優(yōu)秀之作,并在臺灣出版。所編《翻譯論集》及《我國自成體系的翻譯理論》、《中外翻譯觀之“似”與“等”》、《錢鐘書的譯藝談》、《釋“譯作”》等論文,受到業(yè)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