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孫通(西漢初?-約前194)
性格多變,秦博士,先投項梁,后投劉邦,為劉邦制定禮儀。為太子太傅,悉心教導太子。劉邦欲廢太子,叔孫通以頭觸地,苦苦相勸。太子即位為惠帝后,又一心輔助。
賀知章(中唐659-744)
唐玄宗時,先為太子侍讀,教育六歲的太子,建立深厚師生感情。后任太子賓客。詩人、書法家,性情曠達豪放,善飲酒,與李白、張旭等交友。被杜甫稱為“飲中八仙”。唐玄宗很喜愛此人,八十六歲辭官歸家時,令太子率百官餞行。
司馬光(北宋1019-1086)
大政治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期間為神宗翰林侍講,講述治國之道,反對王安石變法,和另一名侍講呂惠卿有大辯論。被貶洛陽十五年,撰寫《資治通鑒》。哲宗即位,重執(zhí)朝政牛耳。
朱熹(南宋1130-1200)
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性忠直,效法前賢。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清廉為民,仕至寶文閣待制。為寧宗經筵官,侍講四十六天,講述圣賢之道,因直言批評朝政被免。傾一生之心血,光大理學。
宋濂(明初1310-1381)
性格堅韌不拔,家貧,苦學,后成就斐然,朱元璋稱其為“開國文臣之首”,為太子經師,為朱元璋講史,深入淺出。后為知制誥。孫子被牽連胡惟庸案中,全家遭流放,太子苦勸不濟,終死于半途。
方孝孺(明初1357-1402)
散文家、學者,骨頭硬,被魯迅稱為“臺州式硬氣”。有江南第一大儒之稱,曾為蜀獻王世子師,后為惠帝翰林侍講。不懂兵,于燕王朱棣發(fā)動的爭奪皇位戰(zhàn)爭中失敗,誓死維護惠帝,被朱棣所殺。
高拱(明中1513-1578)
穆宗為裕王時,高拱任侍講學士九年,精心講學,二人關系密切。后兩次為首輔。勵精圖治,膽識過人,積極實施改革,但也專橫,斗倒了一個個政敵,但在和張居正爭斗中,不及張老謀深算,落敗。
湯斌(清初1627-1687)
順治時為官??滴跄觊g,為翰林侍講,參與編修《明史》。一生清廉,踏實任事。后任江寧巡撫,積極救災?;爻鬄槎Y部尚書,管詹事府,還為太子授課,被明珠等陷害,憂懼而死。
朱軾(清中1665-1736)
農家弟子,一心苦學,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為官。為浙江巡撫時,清吏治,正風俗,剛正不阿。后入值南書房。為乾隆師,以要求嚴格著稱。去世后,乾隆賜字“帝師元老”。立無字墓碑。
翁同龢(清末1830-1904)
狀元,其父翁心存先為帝師。其又為同治、光緒兩帝師。為刑部侍郎時,平反楊乃武和小白菜冤案。曾兩次入值軍機大臣。參與中法戰(zhàn)爭及中日甲午戰(zhàn)爭決策。著名書法家。戊戌變法后,罷歸故里。
陳寶?。ㄇ迥?848-1935)
最后一位帝師。性情耿介,敢言。光緒年間為翰林院侍講、江西學政等職。中法戰(zhàn)爭中主戰(zhàn),薦人不當被連降五級,回鄉(xiāng)二十五年,大力舉辦民間教育。宣統(tǒng)元年,為帝師。后勸阻溥儀當偽滿洲國皇帝。
山高師為峰(代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