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zhàn)爭是近代中國歷史的一個分水嶺。前此三十多年平和、不改變體制的學西方,至此終止,先前中國人自信不疑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成為歷史陳跡。此后的中國,變法、維新、新政、憲政、共和、民主、社會主義,短短幾十年,中國嘗試了人類歷史上幾乎一切美好的體制。中日兩國表面上為朝鮮前途而戰(zhàn),其實質為兩國發(fā)展道路的較量019世紀初葉,中日兩國均受到來自西方的資本主義大潮沖擊,西方先發(fā)國家竭盡全力向東方尋找商品、資本傾銷地。長期以來,中國以農立國,重農抑商,對商品、資本有著一種本能警惕,擔心商品、資本擾亂了中國社會。中國在經歷了兩次鴉片戰(zhàn)爭后不得不打開國門,因而中國學西方就帶有某些不太情愿的意思,所謂“中體西用”,就是強調中國只是學習西方的“用”,即堅船利炮,而不是“體”,不是制度。甲午戰(zhàn)爭已經離我們遠去。悲情、幽怨,無助于歷史進步。紀念甲午,就是要建設一個強大的現代國家,讓悲劇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