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民間舞蹈》在接近最后修改和定稿之際,早前急于脫稿和出版的心態(tài)反倒變得蕩然無存。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隨著學術積累的增強,當你靜下心來修改幾年前的書稿時,會覺得存在的問題很多。甚至想如果能從頭寫過,可能會寫得好些。這時算是體會到以前王克芬導師那代人一本書歷時十幾年打磨的必要性。如果每一章節(jié)和每一段落都是自己學術積累沉淀后想要表達的觀點和成果,洋洋灑灑20萬字的專著寫作花十年時間那真的不算長。在印刷傳播時代,查找一條信息,那得從圖書館的藏書里一本一本地找,還得一個字一個字地記錄。等到他們坐下來寫作的時候,有很多的資料信息已經爛熟于心了。那代人的學術做得是扎實的.也是問心無愧的。在內心深處,我崇敬他們,也希望自己不要偏離他們太遠。
我國舞蹈學理論研究的歷史很短,專業(yè)研究的隊伍也很薄弱。我深感這支隊伍肩負的責任。我從教學崗位轉向理論研究崗位的時間也很短,加上中國藝術研究院學習的幾年,也不過l0來年,對民間舞蹈的田野調查也嫌少,因此本書的成書在很多方面都顯得匆忙,在很多方面都留有遺感。但又想,只有心中留有遺憾,才有前進的動力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