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北京曲劇的淵源
北京曲劇是發(fā)源并形成于北京的年輕劇種,它源于八角鼓及運用此樂器演唱的俗曲,后發(fā)展成具有獨特音樂唱腔的單弦牌子曲,以后逐漸形成拆唱與彩唱,沒有傳統戲曲。清末民初,北京涌現諸多八角鼓演唱名家,天橋和鼓樓地區(qū)成為它的集中演唱地之一。這些都為北京曲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一、八角鼓的起源和藝術傳承
二、八角鼓的拆唱與彩唱
三、京籍八角鼓名家錄
四、重要發(fā)源地--天橋和鼓樓
第二章北京曲劇的形成與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后,北京曲劇由小戲發(fā)展至曲藝劇,先后在前門箭樓、西單進康游藝社演出,在藝術實踐中不斷加以改進。1952年演出了老舍編劇的《柳樹井》并在他的建議下,定名為曲劇。從此,北京曲劇正式誕生。
一、新中國成立后,戲曲改革見成效
二、從解放新劇到曲藝劇
三、北京曲劇的誕生
四、作家趙樹理出手不俗,《羅漢錢》再現改編熱
五、孫芋創(chuàng)佳作《張貴榮》,北京曲劇首次獲獎
六、多家曲劇團體為北京曲劇添磚加瓦
七、北京曲劇拓荒人
第三章精品佳作為北京曲劇錦上添花
1953年,北京市曲藝團成立,至文革前已創(chuàng)作改編北京曲劇近百出,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和喜愛。其中《楊乃武與小白菜》《箭桿河邊》還被拍攝成電影,擴大和普及了該劇目在全國的影響。這一時期也是北京曲劇創(chuàng)作的巔峰。
一、繁榮戲曲創(chuàng)作,歌頌時代新人
二、《楊乃武與小白菜》橫空出世
三、魏喜奎與《啼笑因緣》
四、錦上添花的《駱駝祥子》
五、關士杰導演曲劇幾十部
六、配合政治形勢的產物《箭桿河邊》
七、弦圣韓德福
八、廣德樓戲院今與昔
第四章非常時期的非常作品
1967年,北京市曲藝團革委會作出決定,將北京曲藝團改為北京長征文工團,以演出唱歌、跳舞、單弦、大鼓為主。北京曲劇創(chuàng)作陷于停頓狀態(tài),樣板戲三突出統領著整個文藝戲曲創(chuàng)作。
一、北京曲劇痛失十年金色時光
二、曲劇佳作文革蒙難
三、在三突出指導下的產物
四、1975年,承上啟下的曲劇學員班
五、西樓巷,不絕于耳的大鼓聲
第五章北京曲劇的探索之路
文革結束后,北京曲劇有了較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1984年經上級批準,單設北京曲劇團。該團排演古裝曲劇,受到觀眾歡迎。觀眾對傳統戲的渴望降溫后,曲劇在探索新路中推出了一批新劇目,演出中的經驗和教訓都為北京曲劇進一步發(fā)展做了埔墊。
一、北京曲劇無病亂投醫(yī)
二、文革后首部移植大戲《野鴨洲》
三、時代的產物:《白卷先生》
四、《方珍珠》成就老舍心愿
五、兄妹開荒成夫妻,《珍妃淚》演出400場
六、單獨成立北京市曲劇團,排演《曹雪芹》卻叫好不叫座
七、《少年天子》令北京曲劇蕩氣回腸
第六章北京曲劇厚積薄發(fā)
1995年5月,北京曲劇團推出了清裝戲《煙壺》。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演出超百場,觀看人次超過10萬人,被譽為京腔京韻,雅俗共賞的好戲,榮獲文化部頒發(fā)的第六屆文華獎新劇目獎及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一、《煙壺》引爆演出市場
二、魏喜奎傾情創(chuàng)作《崔大慶》
三、土得掉渣的《龍須溝》
四、挑戰(zhàn)經典佳作--《茶館》
五、曲劇音樂期待傳承人
第七章在經典和榮譽的促動下,揚帆遠航
在幾代北京曲劇人的不懈努力下,一系列不朽經典劇目應運而生,市場票房日漸火爆。如今,甄瑩、許娣、張紹榮、孫寧等中年演員已成為北京曲劇的中堅力量,更有中國戲曲學院畢業(yè)的曲劇本科生加入。北京曲劇在經典劇目和獲獎榮譽的促動下,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一、獻10臺曲劇大戲,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
二、《正紅旗下》--在笑聲中感受悲愴
三、《北京人》不怕賠本賺吆喝
四、原汁兒原味兒話《鍋兒挑》
五、貼近時代,講述村官
六、以大愛精神重排《四世同堂》
七、放聲歌唱祖國
八、《黃葉紅樓》戲說紅樓
九、梅花在北京曲劇中光榮綻放
十、《良曲俊存--趙俊良北京小曲集》挖掘北京曲劇之愿
結語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