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2008年的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前數年間,金融體系便已呈現出系統(tǒng)風險劇增的特征,而這與傳統(tǒng)銀行模式的轉變關系甚大。銀行業(yè)不再以存貸為主營方式,而是轉移到一種吸納存款并迅速放貸的分銷模式,這種模式可以把金融系統(tǒng)的風險轉嫁給別的組織。這導致了信用質量的惡化,同時增加了消費者和企業(yè)的貸款,但監(jiān)管者卻未能注意到這一點。這些問題所導致的風險未能被察覺,從而成為日后金融危機的導火索。但如果在早期就采用預警系統(tǒng)計量信用風險,并及時警告所有利益相關體,讓他們能夠采取行動控制所承擔的風險,就可以預防不利后果的發(fā)生。這就是《遠離金融危機的信用風險計量與控制》探討的信用計量模式所發(fā)揮的作用。在*出版的《遠離金融危機的信用風險計量與控制》(第3版)中,作者安東尼桑德斯和琳達艾倫探討了所有*的信用風險計量模型的技巧,同時檢驗了這些模型對于個人貸款和組合的信用風險評價,以及運用衍生品合約去管理信用風險的方式。其他模型包括:貸款選擇模型、強度模型、VaR 模型、RAROC模型、信用評分模型和死亡排序系統(tǒng)等。此外,作者還針對《新巴塞爾資本協議》(2006年)檢驗了BIS方法。信用風險計量的科學性與藝術性是現代金融界為重要的議題,《遠離金融危機的信用風險計量與控制》對于新方法進行了全面探討、總結和比較,力圖為讀者提供*的指導。對如此復雜內容的清晰解釋將使本書成為銀行家、經濟學家、金融機構監(jiān)管者、金融等相關專業(yè)的教師和學生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