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中國政治思想史與政治文化
1“一元”與“二元”:兩種秩序觀及其秩序模式
——對中國傳統(tǒng)秩序觀與秩序模式的結構與功能的初步清理
2意識形態(tài):概念分歧的背后
——兼論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整合功能及其局限性
3極權政治的邏輯原點與價值基礎
——兼論有限政府觀念在中國之建立
4論中國國家的生成路徑及其影響
——中國早期君主制及政教合一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的起源
5人本質預設與政治的宗教人倫化
——儒家政教一體化政治思想及其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影響
6禮的內植與政教一體化運思模式的奠基
——試論孔子思想及其政教一體化思維
7內在超越與內圣外王
——孟子思想的政教一體化思維特征
8化性起偽與外在權威的突顯
——荀子的政治思維理路及其君主專制主義合理性理論
9非道德主義與一元化社會控制體制的摶鑄
——法家政治思維理路、特征及其政治思想要旨
10中國政治思想史上真小人的千古絕唱
——韓非徹底非道德主義政治學說述論
11圣化與王化
——政教一體化與王權主義政治秩序的泛化
12權力主導資源分配及配置
——中國傳統(tǒng)社會權力支配社會現象的初步考察
13晏嬰的生存智慧
——關于中國古代貴族亂世生存之道的一項個案研究
14儒學:難道是魔術師的口袋?
——九十年代復興儒學運動批判
15儒學·政教一體化·現代化
——作為政治文化的儒學與中國現代化的關系
16解構與重構
——現代化與近代以來中國政治發(fā)展的相關理論問題
17方法與視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
——兼論政教合一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王權主義本質
18《文化秩序與政治秩序——儒教中國的政治文化解讀》自序
中篇
講演·評論·隨筆
1中國文化的生成路徑與中國文明的獨特性
2中國古代的政治文明:制度架構及其流變
3龍崇拜與傳統(tǒng)文化
4三言兩語說儒教
5碎片采集與傳統(tǒng)建構
——評狄百瑞《亞洲價值與人權:儒家社群主義的視角》
6憲政建設中的“移植”與“傳統(tǒng)”
——由一個實例所想到的
7一部與眾不同的政治文化作品
——鄧建新:《鐘九鬧漕:變化社會中的政治文化敘事》序言
8自由主義的宗教之維
——對叢日云兄一個重要學術創(chuàng)建的簡要評論
9由“即用見體”所想到的
——對陳明一個重要命題的簡要評論
10中國法律史學的研究范式能如此“重建”嗎?
——評倪正茂先生《中國古代法律功能的再審思》
11必須對于丹的《論語心得》說“不”
12對“十儒者學者”《意見書》的意見
13對西周封建制的過度想象可以休矣
14《大國崛起》:弱化了中國問題意識
15“五四”之后中國知識界的政治轉向
16張伯苓與南開教育
16貧瘠與怯弱
——1990年代中國社會思潮述評
17霧霾困鎖中的詩意想象與仇恨喧囂
——中國2013年發(fā)酵中的民粹主義情緒述評
18依法治國:能給我們帶來哪些變化?
下篇
訪談·散論·時評
1何必從傳統(tǒng)中尋找現代?
2傳統(tǒng)的節(jié)日能再火起來嗎?
3關愛比物質更重要
4腐敗導致月餅變了味兒
5假名言泛濫背后的泛權威崇拜
6培養(yǎng)科學精神,提防科學主義
7審丑源自道德的缺失
8公德建設從公民教育開始
9民國真是學術的春天嗎?
10如何讓大學更加開放?
11留洋為何一去不回?
12大學如何回歸正常?
13能構筑價值的是誰?
14公共文化不能謀利
15嚴肅文學還將低迷
16游戲是重要的文化產品
17現代國家沒有“養(yǎng)廉銀”
18要改“陋習”,先補“漏洞”
19警惕公共財政服務個人
20如何構筑現代文化價值
21面對房價:政府到底應該做什么?
22令人生疑的立案案由與弱勢群體的司法境域
——由“鄧玉嬌案”、“梁麗案”及“杭州飆車案”所想到的
23吳英案落定,金融改革遠未完
24重建良善社會,靠平民還不夠
25公權力不該制造敬畏
26文明是細節(jié)的建設
27求真是方法,幸福才是目的
28機會公正比結果公正更重要
29如何讓表達更暢通?
30真正的大學與真正的大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