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從創(chuàng)立開始,就是以一種爭取根本平等的宗教而出現在人類歷史上。佛教平等觀是佛教根本教義之一,也是佛教倫理的倫理原則之一?!斗饘W大辭典》解釋為“無高下淺深等之別日平等”,也即是說佛教的平等意指“無差別”,因而這種平等最具徹底性和最廣泛的涵蓋性,其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人與人的平等、眾生平等、眾生與佛的平等、眾生與無情的平等等方面。
佛教平等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內容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色。原始佛教時期,主要表現為“四姓平等”、“一切眾生悉皆平等”,到大乘般若學階段,主要表現為強調“性相平等”、“怨親平等”,再到中觀學派時,平等觀主要表現為“不二平等”;佛教傳人中國后,隨著佛教中國化的完成,中國佛教各宗的平等觀主要在佛性思想中體現出來,將不二平等發(fā)展到極致,表現出“圓融無礙”的平等境界。
《倫理視閾下的佛教平等觀》從緣起論、性空論、佛性論、業(yè)力果報論四方面對佛教平等觀的合理性進行了論證。佛教平等觀最根本的理論前提是“緣起論”,空論是其本體論依據;佛性論是其心性論依據;業(yè)力因果論是其現象論依據。